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营商环境、内地与港澳贸易投资、中间品贸易、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渊、李旋:公共数据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旋指出,以公共数据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就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价值,既要实现要素“硬环境”优化,又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软环境”。一方面,优化要素环境,推动传统生产要素的降本增效。提高传统生产要素供给能力,例如,依附于土地要素的生态资源,借助于卫星遥感测绘数据实现碳汇计量、收储、认证之后,市场主体可将其转化为数据产品,以商业运作模式加入全国碳汇市场进行线上交易;加快传统生产要素流通效率,在政府引导下,以公共数据打破数据要素流通壁垒,疏通数据要素流通渠道;激发传统生产要素增值潜力,数据与劳动力融合,可以促进线上劳动等新型劳动形式出现,以其异地异时的特征打破传统劳动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优化制度环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效能提升。提高政府响应与服务能力,优化政策环境重点解决政策设计连续稳定、政策推出公开透明、政策内容公平合理、政策执行真正落地等问题;提升政府监管与治理水平,通过分析市场竞争数据、企业行为数据等,职能部门能够有效监测和管理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价格操纵、虚假宣传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应基于安全共享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界定数据主体权责,通过接口的数据交换协同市场主体,完善政商协同,营造干事创业和尊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同时,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能够为市场主体公平地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和高质量数据,让市场主体在信息透明、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中良性竞争,形成健康发展生态;促进市场主体分工协作,公共数据有助于不同规模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各类要素与资源,形成高效合理的分工协作与价值共创模式,从而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催生市场新业态与新模式,基于公共数据开放,数据要素被源源不断关联、流通、沉淀,有助于创造和催生新需求与新场景,加快形成具有巨大价值创造潜力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摘编自《光明日报》
【魏建国:做强做大中间品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最适合做强做大中间品贸易的国家,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深挖中间品贸易潜力、扩大其贸易规模,将加快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步伐。做好中间品贸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着力。首先,进一步发挥中国门类齐全,现代技术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特别是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如5G、半导体电子商品、医药生物、医疗器械、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让全球更多的中间商品在中国加工、制造和生产。其次,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战略,把中间品贸易链条延伸到国外,帮助这些国家建立初级制造业,加工当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让这些国家更快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同时更好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最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扩大中间品贸易之路。中国的中间品贸易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这将推动全球化的新一轮发展。
摘编自《北京日报》
【郑联盛:进一步提升内地与港澳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郑联盛指出,2023年是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CEPA在内地与港澳的贸易投资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地与港澳仍可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一是践行金融互动新机制。中央政府通过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以及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来提升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为两地金融市场互动提供了重要支撑。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仍有改进与优化的空间,内地与港澳需要探索金融服务互动新机制。二是重构全球产业价值链。香港应立足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强化其区域和全球产业链的修复、弥合和升级功能;澳门可依托产业多元化战略,强化与葡语国家的关联,提升产业链合作质效。三是强化国际竞争力。港澳地区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全面开放、国家发展大局、国家治理实践和国际人文交流,充分发挥内外链接功能,提升经济互动水平与绩效。
摘编自《经济日报》
【于凌炜:多措并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亲和力】
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于凌炜认为,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亲和力,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走入人民群众的心中。在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责任感层面,要求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与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用人民群众乐意听、听得懂的语言,讲通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用常情常理激荡人心、激发情感共鸣。在开展分众化的传播层面,必须具体地分析受众的生活背景、社会经验、认知结构等,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加强议题设置、选题策划,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进行编码、解码与建构,切中不同受众特点,为人民群众揭开理论抽象的面纱。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日常生活化层面,应该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话语体系,面向群众需要、立足群众困惑,以人民群众听得懂的生活化语言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案,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传播的实践合力层面,通过走访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努力在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等具体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融入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把握好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充分抓住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状况,使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