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顺利召开
首页> 理论频道> 会议快讯 > 正文

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顺利召开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1-11 17:01

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顺利召开

  

  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于11月5日至6日在东北大学召开。本次大会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理论学习和理论阐发,分设“争鸣·高端对话”“交锋·青年学者”“领航·期刊主编”3个专场,共探学术前沿,共议学科发展。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轮值主席、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鹏颖教授主持开幕式及第一时段的主旨演讲。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忠和,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石坚,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等为会议发表致辞。

  大会自发布征文通知以来,得到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及党政军科研单位的总投稿906篇(含推荐参会28篇)。对征文投稿,组委会经认真审查,剔除无效投稿63篇,并组织评审专家组对815篇有效投稿认真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2篇、优秀奖51篇,共计113篇论文入选本次大会,层次多样、参与广泛。评奖结束后19位专家在“争鸣·高端对话”会场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他们围绕党的二十大新表述、新亮点,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了多重解读。

  其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逄锦聚作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系严谨、内涵丰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他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作题为《五个维度理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涵和实质要基于五个维度:一是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二是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三是从“两个结合”的论断到对“两个结合”的展开阐述;四是从“十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五是从重视哲学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展开系统阐释。

  11月6日,大会开启“交锋·青年学者”“领航·期刊主编”专场,23位青年学者及期刊主编集聚一堂,共探学术前沿,共议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作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问题的理解》的主旨报告。他表示,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是相互印证、相互成就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行的说服力和认同度,补充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更好地支撑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论断。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高级编辑张金岭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报纸撰写理论文章要把握好宣传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以宣传引领学术,将学术工具、学术元素与宣传导向完美结合,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认为,要立足自身学术积累,把握好选题大和小的关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拟定有现实性、针对性的选题。他强调,报纸理论文章具有新闻性,要时刻关注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及时进行理论阐释。

  本次大会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主办、协办单位及“青马先声”的筹办下圆满落幕。大会的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达88.1万人次,社会影响广泛,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方面起到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大会充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力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之间的理论交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发展成长,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带来了一场组织水平高、政治站位高、专家阵容庞大、学术含量高、组织衔接紧凑的饕餮学术盛宴。(主办方供稿)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 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