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区位于家庭、国家层面及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交叉点,对于解决破坏人类安全的经济、社会或环境动荡问题至关重要。综观全球防灾减灾趋势,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减少灾害风险计划和气候倡议主要集中在脆弱性、恢复、适应和应对机制之间的密切联系上,然而最近几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极端高温、特大暴雨、超级台风等)、传染病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高频率、高强度发生,全球越来越关注城市和社区的韧性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区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应急管理和基层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安全韧性社区的建设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初步积累形成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机制重塑、政策创新做出了总体部署。这一政策的落地落实有助于我国广大城乡社区加快解决应急体制不够健全、应急机制不够有效、应急资源不够充足、应急专业人才缺乏等瓶颈难题,有助于提高基层防范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从建设一个“压不垮、打不倒、可持续”的安全韧性社区的更高要求来看,根据灾害事先准备预防(免疫力)、灾害应急响应(适应力)、灾后恢复重建(恢复力)、更新转型发展(变革力)的韧性治理规律,应急管理是创建韧性社区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建设韧性安全社区的首要任务。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和乡镇(街道)、居村社区,应以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为契机,树立韧性理念,遵循灾害全周期治理规律,聚焦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融应急管理能力于基层韧性治理体系之中,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系统集成、突出实效,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同步开展安全韧性社区建设,力争在面对各类重大风险危机时,基层社区普遍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准备、及时预警、快速响应、有序重建、复盘学习”,螺旋式提升基层社区的韧性水平,以最小代价保障人民群众最大的安全。安全韧性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工程,结合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需要强化五大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重大公共危机的评估识别与准备机制
对可能会发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社区政府和民众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充分准备,是提升社区韧性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开展社区灾害或公共危机的科学评估。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分析社区灾害的历史数据,总结危机发生演变规律,科学预判当下及未来社区面临的不确定性灾害或危机有哪些,在哪些区位容易发生,可能会对哪些人群造成危害等。二是制定有效的社区重大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社区层面的应急预案要尽可能简洁明了、责任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突出简明、实用、管用。要结合社区实际,立足居民小区、微网格、商圈等最小应急治理单元,做实重大公共危机的“一点一案”,让预案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三是扎实开展以应急演练为主的全方位应急准备。社区应急预案中提及的物资储备、应急演练等工作要具体化、落实落地到相关机构和单位之中,在实际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打造社区综合应急服务站,有条件的社区应储备一定数量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组织居民开展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学习、逃生避险、自救互救应急演练等,让广大居民成为灾害发生时的第一救援力量,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
建立重大公共危机风险的动态感知与预警机制
这是社区韧性治理的必要条件。一是实行全覆盖的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整合安全志愿者队伍以及“两委”成员、党员、居村民代表、网格员等力量,以最小应急治理单元为载体,对社区范围内的房屋、建筑、燃气设施、用电设施、生活设施等,开展全方位的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确保每一项设施都符合安全标准。重点关注老旧小区中的安全设施,走访孤老、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充分掌握各种隐患和矛盾冲突。二是构筑科技赋能的风险动态感知与监测预警体系。针对地下管廊、施工工地、高层电梯、地下空间等设施空间,加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运用,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汇集共享,打造智能化风险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各类风险的智能感知、智能研判、自动上报,提高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建立基于赋权的社区危机应对决策机制
在重大公共危机中,在上级党组织坚强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上下级政府之间合理分配决策权,尤其是依法赋予社区管理机构临场指挥决策权,根据现场态势和变化情况,直接做出相关决策,并指挥相关部门直接行动,提高应急响应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依法建立健全针对基层管理干部的容错机制,应对突发事件、解决临场复杂新问题时的无意过失或先行先试的失误允许被容忍,消除基层社区干部应急抢险中的后顾之忧,鼓励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决策,把身边和眼前危机造成的危害结果降到最低程度。
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机制
当重大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动员各种力量,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公救,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检验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或韧性治理水平的试金石。一是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部门协同行动方案。率先促发各级党组织、政府机构和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并投入抢险救援。组建区域性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快速集结社区内外消防、交通、医疗、公安、食品、物资、救援等多部门力量,集体行动、有序行动、协同配合,全面投入应急抢险和救灾救援之中。二是平时培育应急志愿者或社会组织,战时快速形成第二梯队。针对社会组织,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技术手段,建立快速响应网络,提供精准信息并推动供需信息共享,提高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效率,明确各社会组织在危机应对中的角色和责任,避免职责重叠和资源浪费。
建立灾后恢复重建与学习更新机制
这是社区韧性治理创新的应有之义。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类型危机的情境模拟,提前制定好各有侧重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包括受灾人员疏散安置、建立应急交通网络、必要生活物资供应、基础设施加固重建、财政补贴保障等,为实现应急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有机衔接、高效协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建立健全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和学习完善机制。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结束以后,对其响应过程和应急机制进行认真复盘学习,发现防范应对中的短板和不足,及时加以完善、更新和创新,让相关机制更加有效、更加顺畅,为应对下一次危机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在螺旋式提升中不断增强社区的整体韧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