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新书推荐:《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新书推荐:《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09-17 16: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丹增

  2017年岁末,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胡惠林教授,要我为其大作《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作序。在交谈中提及云南是第一批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省份,也是第一批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更是第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实施实践探索的省份,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并在全国部分省份推广。这不禁让我想起10多年前,一批北大、清华,北京、上海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学者们纷纷踏入云南,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日子。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胡惠林教授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北京大学的叶朗、上海社科院的花建、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中国社科院的张晓明等教授、专家学者都曾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十多年来,他们数十次到云南,与云南省的干部、学者们共同调研、交流、举办学术论坛、帮助培训干部,制定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助力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我曾与他们倾心交流,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成为了朋友。后来,在国内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中,我还经常与他们见面、交流。这批国内知名的学者为云南做出了贡献,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建设离不开他们的理论指导和帮助。他们是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奠基人、实践的指导者、产业的推动者。

新书推荐:《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一次伟大实践,从文化的教化功能到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多元功能的凸显,从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到大众娱乐功能的认可,从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贮存和传播到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地域文化到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流、碰撞,从意识形态和政府层面的文化管理到商业、网络时代的文化治理,中国文化与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遇的重大理论与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若干代学者带着情怀和责任,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胡惠林教授是我国最早关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发展的学者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胡惠林教授就敏感地意识到文化管理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胡惠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建议和设立了文化管理专业,开启中国高校培养文化管理本科、硕士教育的先河。他与金元浦教授等一批学者最早研究大众审美与文化艺术、关注都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问题,为文化产业的合法化作了理论准备。在国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胡惠林教授与一批高校的学者发起成立中国全国高校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推动了中国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与研究。20多年来,惠林教授在全国各地行走、观察和思考国家现代转型发展中的文化发展问题,推动各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关注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国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不断发表重要的学术文章,主持编写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的系列教材,出版学术专著,以学者的责任和良知,从学者的角度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建设与学科的发展。

  胡惠林教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围绕“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每个节点遇到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入手,汇集了20年对中国文化发展跟踪研究的成果。全书13章,每章1个主题,加导论和结语,共48个论题。这48个论题,从文化产业的当代中国发生、中国文化产业战略、中国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几个战略关系和理论、政策、战略三个维度入手,涉及文化产业的时代语境、文化产业的理论视域、文化产业的中国实践、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产业与国家现代社会治理,以及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等重大问题,收篇于中国文化产业在转型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和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理论架构。全书学术视野宽广,理论框架严密,逻辑关系严谨,几十个问题、数十万字,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每个节点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论述得清晰深入。其中,关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本质问题的探讨、国家文化安全、国家文化治理、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普惠性文化产业政策等命题的提出,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关系的讨论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前瞻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针对性,为人们参考和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探讨和争鸣的优秀学术文本。

  我于2005年出版了《文化产业发展论》。我当时的基本认识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我认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与灵魂,文化的功能是塑造人、感化人美化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诚实的人格、简朴的作风,对大自然讲恩德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稳定整个社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天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比起步发展阶段很好的市场、政策和理论环境,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统一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更加复杂,变动更快,影响因素更多,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发展时期更加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理论体系、战略咨询和政策研究的支撑。在一个节奏较快和浮躁的社会里,不少学者的研究往往不愿深入社会,浮光掠影,静不下来,舍不得花大力气,往往是追风跟风,人云亦云,不敢正视问题,而惠林教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无疑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头顶群星灿烂,心中道德高悬。一名学者有情怀、有责任,才会有真知、有灼见,其作也才能留存,才能感人。文学艺术作品如此,理论著作亦然。

  我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军事力量、国土资源、人口规模是硬实力。同时,一个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软实力。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建立起国家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将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文化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急躁浮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光看销售量、收视率,整体文化体现国家的尊严、形象、精神。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要树立精品意识,发现创意人才,扶持品牌项目。文化产业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而成的高文化价值、高物质价值的创意产业。创意人将文化产品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同样在传播中转化成象征价值,又在受众的热捧中提升了文化品位。惠林教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树立文化产品的品牌意识,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期待这部专著早日与读者见面,期待能读到更多胡惠林教授新的研究成果。

    (本文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一书的序)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