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虹(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研究员);邢朝国(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性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力量,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了灿烂的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乡村建设发展实践中,通常习惯从问题视角看待乡村,聚焦乡村的不足和匮乏,例如交通不便、生产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观念守旧等,从而强调乡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需要依靠外部资源输入和力量支持。这一视角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避免乡村社会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也为了避免“等靠要”思想和“养懒汉”现象的发生,激发乡村社会内在的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注重从优势视角强调挖掘乡村社会在精准脱贫、全面振兴过程中呈现出的优势、能力及资源,重视乡村社会自身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培育乡村社会自身“造血”功能。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优势视角提供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工作思路和实践框架。
第一,注重多维度发挥乡村优势,挖掘乡村资源潜能,开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本土路径。
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多方面挖掘乡村的优势和潜能,利用乡村内生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统筹利用乡村生产空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时,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时,要重视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等。这些论述和政策从认识论角度引导社会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乡村,从方法论角度更有效地服务乡村、组织乡村,切实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优势视角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思路。
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认为,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将乡村视为充满多种发展资源的绿洲,这些资源隐藏在农民、农村及周围环境的各个层面,涉及乡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充分发挥乡村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盘活农村资源,坚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和改革的举措也两次提到“盘活”一词,强调农村土地资源的灵活、有效使用。例如,我国许多乡村具有自身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产技艺、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文明习俗、邻里关系等,在优势视角的乡村振兴思路指导下,许多乡建乡创团队通过对属地“人、文、地、产、景”的梳理和调研,认识到乡村文化历史、风土民情,注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乡村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强调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和行动力,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中农民的主体地位。
问题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强调阻碍和限制,一来容易打击农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来容易使基层干部不相信农民的能力和智慧,忽视农民参与的重要性,形成干部为本的工作模式,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感受到自己是乡村的主人,自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具体来说,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工作模式破除“等靠要”的被动发展,相信农民具有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认为农民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主张建立一种多方参与、相互合作、支持信任的伙伴关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村民;在工作中立足农民优势,激发农民希望和动机,提升农民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乡村集体经济内部的服务组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思路,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为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和行动力奠定基础。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更多新农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注重乡村文化历史对“村”和“民”的重要意义,激发村民对脚下的土地产生情感,感受到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独特居住和生活魅力,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构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内生动力,主动参与建设并享受乡村家园的生活。例如,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一方面,引导农民、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各类乡村治理,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基层创新乡村治理的治理载体、激励机制,形成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了解农民的生存境况、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着力点的工作理念,充分运用当地民力,重视增能赋权,将农民视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行动者,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此外,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路注重发挥农民的独特人力优势,促使农民扎下爱家乡、爱社会、爱家国的根。不少村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乡风、看重乡情,有着振兴家乡、造福桑梓的浓烈情感。可以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等措施,将农民振兴乡村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强大动力。
第三,强化“授之以渔”,增强“造血功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长效性。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乡村外部“输血式”资源投入转化成乡村自身“造血式”装置设施。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依据农民的优势特色,强化“授之以渔”的理念,增强“造血功能”,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长效性。一方面,重视农民自身致富发展的能力建设。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路不仅强调人才方面的“补强”,更强调技术上的“赋能”。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村民的乡创意识、拓宽建设家园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农民对新型农业的经营能力和对乡村的治理能力,使农民即便离开来自外部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也可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专家”。另一方面,强调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增强乡村“造血功能”。乡村振兴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生计”,更是“生活”,优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路着力将支农助农兴农资源转变成农村社区可持续增值的发展路径和长效机制,稳定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从深层次解决农民生计可持续性问题。例如,“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省情、农情,该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很好地体现了对乡村“授之以渔”,增强“造血功能”的思路;该工程也蕴含了从优势视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乡村发展理念,示范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更探索出了一条提升乡村自身造血功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路径。
总之,优势视角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既关注乡村问题又关注乡村优势。我们在关注乡村短板的同时,也应养成从优势视角看待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思维方式,综合评估每个乡村的独特资源及发展潜能,因地制宜地设计实施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活化乡村优势,激发乡村动能,推动乡村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蝶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进城农民工增收致富的实践策略与主体性经验研究”(22BSH0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