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生产力问题一脉相承的思考和探索,是新时代对于生产力发展规律新认识的理论性概括。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一是以创新塑造新动能。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二是以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促进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以创新推动要素优化组合跃升。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快培养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积极促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更好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以及自动化制造设备等;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详情
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内在动力,对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何培育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赋权制度改革。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融入创新生态链,加大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力度,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将专利分级分类与差异化赋权结合,从制度与机制层面畅通“研发—赋权—产业化”通道。二是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力度。全面筛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建立和完善供需对接、推广应用与跟踪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成果研发孵化体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系、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转化考核力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公益诉讼、调解、仲裁、公证、鉴定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戒。四是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和证券化。五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夯实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基础,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持续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与知识产权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家围绕科技研发、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健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长效机制。详情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加速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邢泽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顶在中国社会科学网撰文指出,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智能化,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奠定农业强国建设坚实基础,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建立更加高效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及促进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效率。全面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确保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迅速传达给广大农民,提升他们的种植和养殖技能;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平台,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治、种植指导等信息;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通过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增强实践环节,系统地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才激励和发展机制,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合作,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中。详情
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废城市”
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无废城市”建设体制机制,能够有效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罗锦程在《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其一,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总抓手,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等方面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建立健全功能完备、信息全面、服务到位的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梳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领域的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推进全品类固体废物得到闭环监管和智慧治理。其二,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全产业链“无废化”水平。依托我国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积极扩大先进固体废物环境治理技术与设备进口,培育壮大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环境服务贸易;激励固体废物回收处理企业加快数智化、高效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固体废物处理行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其三,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健全“无废城市”建设政策工具箱。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无废传统产业”“无废新兴产业”“无废未来产业”集群;完善资源再生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制度,做好与现有碳排放核查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其四,坚持人才先行,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强化“无废城市”建设战略咨询,打造新时代固体废物环境综合管理高端人才库和智囊团,重视相关领域产业情报搜集工作,持续追踪国内外“无废城市”建设的前沿信息、新兴技术、有益经验。详情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底气。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洛、黄欣在《福建日报》撰文指出,在现实层面,应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实践导向,锚定统一大市场结构性转化的关键环节,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一,强化新质生产力要素供给,夯实发展基础。在新型劳动者方面,要畅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破除区域壁垒,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方式,实现智力资源跨区域共享;在新型劳动资料方面,加大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带动的乘数效应;在新型劳动对象方面,探索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举措和市场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第二,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效力。立足我国市场规模超大、企业类型多且数量庞大的国情,以完善供求、价格、竞争机制为抓手,支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加大基础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投入;畅通“科技-金融-产业”统一大市场循环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第三,统一大市场建设要以市场中性为原则,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要自觉破除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行为,加快社会信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基础制度建设;要面向世界,不断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双循环联动效应,增强超大规模市场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重要影响力。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