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力量,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优势。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宋保维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博弈的核心引擎,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战略性科技任务,完善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重要科研主体能力,为大国博弈、重塑世界格局提供重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保障,通过发挥科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切实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驱动,有助于加速建立科技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详情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授、平安浙江研究中心主任褚国建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多主体协同并进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创新的格局。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更好地发挥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关键作用,构建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政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支持,产业链创新链不同环节攻关齐头并进的融通创新格局,引领行业产业实现变革跃升。二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力。进一步加强政策、资源统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三是进一步强化高校院所的关键支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力。进一步增强成果转化意识,积极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平台建设管理,统筹提升成果管理、技术转移、资产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四是进一步完善科创平台和专业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完善概念验证和中试项目审批、环评、风险管控等国家标准和管理办法,地方协同支撑土地、资金、金融、产业等配套资源,不断健全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详情
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多头并进,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过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关键在于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向高端制造转型。数实融合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健全促进数实融合制度,重点在于加大以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创新水平,加强产业链数智化协同创新,向数智制造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向绿色制造转型,应注重构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促进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结合,在绿色低碳制造领域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详情
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为乡村产业繁荣兴旺助力赋能
助力乡村产业的繁荣兴旺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颜廷武在《科技日报》撰文指出,科研资源不足、成果转化乏力、绿色创新薄弱、科技人才缺乏以及产业融合不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兴旺和全面振兴进程,应通过具体措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一是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资源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合作对接。二是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构建良好的合作生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认知度和应用效率。三是加大绿色科技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推动绿色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四是强化科技人才引育,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重点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乡村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五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农业与加工、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发展综合体的建设力度,持续增强乡村经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详情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