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积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追求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积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追求

来源:人民日报2024-10-14 09:23

  作者:易学尧(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就具有重大影响,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前不久,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人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可以感知、触摸、观瞻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形式,又是积淀、传承、具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融通,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中国建筑史研究。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不但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独特的空间形态、恢宏的气度气象,更要积极发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

  师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讲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也讲究因材施用、充分利用材料特性,有时也会根据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创造建筑,以此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对于古典园林来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至高的褒奖。具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布局、选材用料、色彩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师法自然的境界。选址上,重视山形水势的生态布局。在营造前,会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水系等生态因素,确保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利于生产、生活、交通与造景。选材上,讲究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在营造过程中善于利用本土材料和技术,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色彩上,注重五色涟漪的生态设计。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互克制转化,构成了自然万物,白色栏杆、青绿梁枋、朱红墙柱、黄绿瓦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色彩特征,五种颜色正好暗合五行,表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今天我们看到宫室建筑的白石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水乳交融,江南民居粉白墙面、青砖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都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色彩魅力。

  注重人伦。建筑因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中国传统建筑既强调师法自然,也强调注重人伦道德。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人的世俗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是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建筑巧妙地将家庭之和、家族之和、邻里之和、社会之和等和谐理念融入其中,并且通过围合、组合、聚合等实体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空间实体之合与伦理精神之和的合和交融。具体来看,在家庭和顺上,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对住宅中堂屋、正房、厢房、倒座等房屋的安排,彰显了夫妇和、父子笃、兄弟睦的家庭伦理旨趣。在家族和睦上,家族民居群大多以祠堂为中心进行团块式布局,环祠而居成为众多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在邻里和善上,中国传统建筑以质朴的街坊、幽静的小巷建立起家户里坊联系的有形纽带,以院子、胡同、凉亭等构建的交往空间来增进邻里乡亲的感情,阡陌纵横的大街小巷、错落有致的屋宇房舍、隔而不断的院子胡同以及毗邻而居建筑之间的相敬相让、相通相连、相搭相配,营造了邻里和善的交往空间。在社会和谐上,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壁画、雕刻、图案乃至绘画、书法、匾额、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和谐理念的伦理意象和伦理叙事镶嵌和附注于建筑的装饰具象之上,通过象征、表意、隐喻、比拟等手法,营造一种有利于理念表达、价值传递和情感陶冶的教化环境和表征空间,传扬以和为贵的伦理格调。

  追求美感。优秀的建筑不只实用,而且具有美感,既有技术的体现,也有艺术的呈现。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美观大方的艺术形象、匀称规整的空间秩序、气韵生动的实体形态。在空间布局上注重院落组合、中轴对称。中国传统建筑除园林和风景建筑是自由式布局外,其他类型大多是对称式布局,如四面围合、四水归堂的庭院天井,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格局与艺术形式。在结构造型上讲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中国传统建筑的垂直之柱、水平之梁、倾斜之椽通过斗拱的纵横交错形成强有力的结构框架,体现木结构柔性联结的特性。在装饰艺术上推崇精雕细錾、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的雕刻艺术和灰塑、彩绘的绘饰艺术丰富多彩,且融入绘画、文学、书法等元素,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在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中,梁枋、墙壁、雀替等精雕细镂,各种动植物图案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彰显对尽善尽美的精神追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是艺技融合的结果。打造传统建筑的既有士人,也有工匠,士人在营造中掌思路、格局、风格,工匠从事施工实践,士匠合作、艺技融合,让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别样风采。

  多元交融。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呈现出和而不同、多元交融的样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变化万千,风土人情绚丽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异彩纷呈。比如在地区特色上,有婉约含蓄的江南水乡、气势恢宏的徽州民居、乡风敦厚的山西大院、形制独特的福建土楼;又如在民族特色上,有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广西壮族的干栏式民居等。在这些异彩纷呈的建筑风格中,也体现出互融互鉴而趋于一体的趋势。长期以来,各个地域之间的交流与民族之间的融合,使一些原本相对独立发展的建筑体系逐渐趋同,主体结构和建筑造型多元一体、多维互嵌。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集各民族建筑文化大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交融之势,是一幅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恢宏长卷。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建筑绵延千年、一脉相承,凸显精神内涵的一体性。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又有所不同,呈现物质形态的多元性。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