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圣(西北工业大学)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对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部署。他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强调,要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加强科技创新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推动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科技创新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科技创新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在西部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还能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促进西部资源的高效利用。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更加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科技创新还有助于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例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突破发展瓶颈,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大力培养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培养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要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加快构建有效支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着眼西部大开发需要,明确战略定位与责任担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将自身的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进行定位和思考,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增强对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以高校之所长服务西部之所需,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积极引导更多毕业生扎根西部、建设西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西部高校要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发挥自身在区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民生需要等,培养和储备本土人才,充实人才供给。
强化科教融合机制,提升原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聚焦西部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探索培养范式和模式改革。有效整合利用创新资源,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西部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支撑。
强化产教融合机制,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断点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一方面,高校可依托重点科研平台,深入开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研究工作,如秦岭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寒旱区生态修复、林地生态修复等。另一方面,可加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绿色低碳、绿色金融等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推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校职能之一。西部高校在建设更加开放的西部地区方面应起到引领作用,用好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重大利好政策,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共享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拓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校际交流等渠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