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绿色低碳发展、文化遗产、养老服务、物流体系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陆小成:高水平保护为推进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陆小成认为,新征程上,必须保持高水平保护的战略定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色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一是进一步凝聚绿色低碳发展共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聚焦全局性、全流域、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运用绿色低碳理念、系统治理思维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聚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二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面向绿色低碳科技前沿领域、污染物治理重点领域,加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强新能源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和后劲;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发展现代绿色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三是不断拓展绿色低碳发展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搭建高水平保护的新平台新体系,整合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内外资源,在低碳技术、绿色产业、低碳能源、生态环保等方面寻求合作新空间新赛道。四是坚持高水平保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生态治理等领域的转移支付、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参与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郑军: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郑军指出,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们要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其一,在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层面,加强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保护机构,充实保护力量,并建立文化遗产主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联动机制。其二,在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层面,要强化技术支撑,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用好三维扫描、全景摄影、虚拟现实、数字建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手段,推动数字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和有机融合。其三,在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层面,要继续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合作,既要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厚莲:出实招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厚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今后,需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第一,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培育扶持和引入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更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促进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机构资源深度融合和信息共享,做实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连续性的健康养老服务。第二,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基本政策框架、筹资原则、待遇水平,优先面向高龄、失能老年人和孤寡老人;在全国层面统一以政府、个人、用人单位为主的筹资政策,做好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的有效衔接。第三,持续推动涉老领域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瞄准智能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开展健康养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品联合攻关,前瞻布局长寿医学研究和应用;加快建设涉老领域的创新集群、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应用性强的涉老领域科技产品;加快居家适老化智能场景落地,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进可穿戴设备、护理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应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昊:坚持系统性思维发掘物流降本增效潜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昊表示,近年来,我国物流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当前,需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的契机,采取系统性、全局性思维,探索进一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可行路径。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持续改进市场监管、税收征管、商事登记方式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探索建立更为统一、高效的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注重发挥物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大型数字化平台企业的作用,建立数据标准化方案,着力构建包括多种运输方式的开放式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渐与货物收派、车辆调度、货物装卸、港站作业、单证交换等环节的经营主体、管理机构相对接,增强“一单制”“一箱制”等高水平物流服务能力。二是继续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补齐物流节点中的短板,并优化物流组织方式。要有针对性地改善铁路场站货物堆场条件、优化公路中转站布局、增强集装箱码头周转能力,为发展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等做好保障;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批发零售企业、数字化平台企业等开展深入合作,在此过程中提升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水平;鼓励跨领域合作伙伴开展数据共享与综合应用,为跨区域、跨供应链环节的物流活动预测与决策提供基础。三是着力推动物流全行业数字化应用升级。可以将推动车站、港口、中转站等物流枢纽的智能化转型作为突破口,在货物进出装卸、集装箱码放等环节实现智能优化,再逐步推进送货接货、集装箱调运匹配、车辆编组、船舶装载、转运衔接等全流程数据接入;对于物流数字化、规模化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要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重点培养同时掌握现代物流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且具有综合协调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