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人工智能现在可是个热词,为什么会热呢?因为它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力。人工智能让我们看到,它的存在让一切成为可能,比如大家熟悉的Sora,它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文字、图片、视频简单叠加的信息传播形态,实现了多模态信息建构,也催生出场景式、沉浸式的互动和传播,以及更多的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出现。
比如我现在要想跟踪国际形势的最新动态,像巴以冲突、俄乌冲突、台海局势、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等,我不会仅仅局限于使用国内外传统媒体所报道的消息,像新华社、CGTN、CNN、AP、Sky TV,我还会关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知名的个人账户、媒体账户,还有机构的账户,听听他们的声音。因为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它更具有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社群化、超链接性、全球化、本土化等特征。
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读者或者观众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社交平台可以推进优质的国际传播内容生产,用算法来触达受众,实现跨界融合,促进社会参与和主体的培育。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具有快速、便利、互动广泛和多元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在受众的信息需求,所以说技术改变了大众收获信息的习惯和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国际传播到底出现了哪些新的形态?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新闻行业,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机器人写作与算法分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从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呈现形式到用户参与的模式,这些环节都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也就是说,新闻编辑室已经变成了“人+人工智能”共存的新型的新闻编辑室。其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媒介有了多模态语言结构,可以实现智能式叙事图景,这便创新了国际传播形式,就像前面所说的催生出场景式、沉浸式,另外还有具身式的互动传播,这种形式可以不断地延伸人的听觉、视觉感知。如果我们巧妙地应用这个形式的话,就可以大大地助力我们国家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多元的路径和手段。
再者,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算法推送的智能时代,社交机器人成为公共议题重要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社交机器人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参与性的社会主体。在国际重大议题的讨论当中,社交机器人十分活跃,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或干预公众选择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赛道,它让信息翻译和传播更加的高效,促进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国际重大议题当中,传统的边缘或者半边缘国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释放出更大的声量,从而对舆论的走向产生一定的干预。所以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当今在国际传播话语权博弈这个场上,话语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经济和政治的束缚,转而进入了一个新的赛道,那就是技术竞争。我们国家的传统媒体正在不断地借鉴于信息技术,我在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平台的时候,看到我们国家的主流媒体纷纷地在Facebook、Twitter(已更名为X)、 YouTube等其他的国际平台上开设账号,他们每天都会输出大量的内容,并且迅速地吸纳了大批的粉丝。我就是CGTN、新华社、China Daily,还有其他主流媒体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各个账号的粉丝。我看到他们借助于技术深耕内容、锻造精品,策划出适合海外传播的亮点栏目。有的节目通过转换故事的讲述视角来拉近海外观众的距离,向海外受众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听中国故事、懂中国文化的平台。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我们国家一天一天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更加希望听到中国的观点、中国的身影。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在忽悠你们?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在 2023 年下半年,我给来自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12 个国家的留学生们上一门课,这门课叫国际新闻。在课上,我经常会用框架理论来分析国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在分析过程当中,我意外地,同时也是惊喜地发现,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在核实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可信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去看看中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会去看看中国媒体呀?他们说中国新闻报道的内容客观、视角多元,技术也先进,动态跟得也紧密,这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崭新的窗口。他们常常会通过查看中国媒体报道来核实西方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做法其实真的体现了对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尊重,也表明了对中国媒体报道的信任。你们听听,他们说的是不是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我们认为的都要好?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国际传播不仅形态有了,效果也有了。(本期嘉宾: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