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垠(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改革开放要注重方法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突出体制改革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相对集中性而言,今天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面临的则是一个综合复杂经济社会系统,许多领域需要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因此,当下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分担改革的成本、突出重点的领域,把复杂的社会利益结构调整到利于改革攻坚克难的方向上去。
改革开放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唯一正确的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展现改革开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改革开放价值观。首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次,改革开放要切实关照经济主体物质利益关系调整,把大多数人利益受益的“增益式改革”和一部分人利益受益、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损益式改革”充分结合,并做好利益补偿机制的建设。例如,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就是典型的“增益式改革”,因其普惠性而推进相对容易;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损益式改革”,需要面对利益受损者建立持续的利益补偿机制。再次,改革开放要把集体意义上的“人民”和个体意义上的“人民”适当区分,在整体推进集体利益普惠式增益的同时,更应关切个体利益的特殊性增益。譬如扶贫攻坚在整体性解决多数贫困地区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后,要把后续改革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贫困家庭和个体缩小相对贫困差距,实现个体发展层面上的致富。最后,对外开放要坚持以开放的安全和中国国家利益为主的国策,既要积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为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所限制,要把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政策有立场、有原则地贯彻到后续的对外开放或经济外循环体系之中。
改革开放要注重推进方式的调整和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担
按照过去的思路把体制改革当作改革开放的重点是必要的,但这种改革的相对集中和单一性对今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更高阶段任务而言则力度不够,同时也面临体制惯性越来越大和改革成本愈来愈高的困难。以所有制改革而言,早期的改革把相对效率低下的所有制企业都改制了,但现在的改革如要继续刀刃向内深化改革,则不可避免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着眼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经济的体制惯性和体制成本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给予合理分担。以住房体制改革而言,市场化的商品住房体系业已建立,国家在关照大多数人住有所居的同时,也要尊重一部分人既将住房当作住有所居的居所,也将其视为财富保值增值的真实需求。住房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要把市场增值收益、市场普惠关照和市场成本分担综合考虑,尊重每一个个体对住房需求的选择。以金融体制改革而言,各类金融机构承担起了融通社会资金、管理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等任务,但是,金融业本身运作的成本如何在其行业内外得到适当分担,不仅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可持续性,也对当下金融监管和金融开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金融行业的高收益和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经营要严加监管,同时,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亦需分担以保证其正常营运获得合理收益,此为金融改革之要害。
改革开放要兼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领域,突出改革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有国企、民企、文体、营商、投资、特区(香港)、学界等9位企业家或专家代表参与交流。这说明中央高度重视来自各界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建言,其座谈内容涉及当前社会关注的多个焦点领域。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必将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的期许和建言。当下,改革开放聚焦的核心问题来自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要从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较务实的切入点,在于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特别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
改革开放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生态发展失衡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迟滞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义就是站在人民立场,分类、有序解决上述问题。当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复杂,有历史遗留问题,有生产关系不匹配新质生产力问题,有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等因素。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两个结合”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改革开放的政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包括:
(1)统筹协调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口—产业—土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2)坚持以突破性技术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强调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和产业转化,通过强化基础性创新研究,加大对行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支持,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升级,带动产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态向高水平高质量均衡状态收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机制形成增益式改革:健全居民财产安全性保障机制,畅通中低收入群体利益实现渠道和机制,以实现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均衡,鼓励高收入群体通过公益事业、慈善捐助、教育资助、修桥补路和捐献爱心活动等改善社会投资的水平,既降低政府财政或金融的压力,也形成增益式、普惠式、包容式的经济发展;(4)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均衡问题:通过缩小城乡生态文明发展的差距,确保生态文明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5)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为应对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开放型经济不平衡等挑战,要稳步推进政策创新及深化改革,促进服务贸易、国际投资合作及内外需协同发展等三大平衡;(6)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改革开放的文化助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民生、重均衡、重礼仪、重文教等优秀文化基因贯穿到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政策中去,化解思想观念层面的滞后或不均衡,做到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总之,改革开放在谋划上要通过系统集成出台删繁就简之策,在落实上要务实求真点滴推进收获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