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我是一名85后,我第一次看美国大片是1998年在邻居家中,用VCD播放《泰坦尼克号》,当时巨轮覆没的惊心动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前两年,我在北京一家电影院观看了国产片《流浪地球》,赞叹中国已经能拍出不输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再到最近,“奈飞版”《三体》上线,独特的东方思维方式被带到了国际观众面前,我看到中外的青年粉丝在网络社区谈论起剧情和其中体现的中国文化视角是那么轻松自然。
要知道,这份文化心态的轻松自然其实来得并不“轻松”。就在46年前,相当于是现在90后的父辈那一代,1978年12月第一批中国赴美留学生52人穿着黑大衣和黑皮鞋、带着黑色手提包,在北京首都机场顺序登上飞机,他们要途经法国巴黎转机去美国留学。当时,这么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领队统一保管揣在兜里。当时的中国留学生,面对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心中的忐忑、焦虑乃至自卑可想而知。以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战略第一等智囊”、曾做过卡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对中国当时派遣留学生的做法很惊讶,他在回忆录中发出疑问:“把中国最聪明的孩子送到美国去,难道不知道当时中美两国生活条件的差距吗?”他的意思是,这些留学的中国青年可能会因为美国的“灯红酒绿”而迷失,甚至是转投资本主义社会的怀抱。
可惜,布热津斯基错了。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学习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后选择了回国,他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用自己的知识文化亲手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接力打拼,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也即将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彩转型。
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青年拥有了与历史相契合、与现实相适应、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大国心态,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大国。换句话说,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成熟健康了,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摆脱自卑、超越自傲,坚定自信、实现自强,是历史对于中国和中国青年的新期待。(编辑:徐倩阳、钟佑)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