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钟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以下简称“成长性30强”)的认定,旨在反映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激发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透视“成长性30强”榜单,充分反映企业通过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锻造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符合创新的一般规律。自工业革命以来,历次生产力飞跃都经历了颠覆性技术创新、先导产业成长、核心要素成本下降、配套基础设施升级、产业组织方式变革等5个方面形成协同效应的规律。
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必然结果。在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生产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机理,集中表现为: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网络和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广泛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先导产业成长方面,数字化成为开辟新赛道最重要的战略方向,智能化转型将引领文化产业体系重构;在核心要素价格下降方面,数据成为新型要素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征,数据要素价格下降将成为文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在基础设施升级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远超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组织方式变革方面,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平台型组织、社会化生产逐渐取代流水线生产。
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对锻造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不仅有助于加速培育文化新业态,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对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也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科技融合为文化新业态的培育注入了强大动力,能够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带动下,文化产业不断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如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产业等。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了文化内容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同时,科技创新也加速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文化科技融合赋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科技融合有助于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及其服务模式,拓展文化市场。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传统文化产品得以创新,从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数字艺术、数字影像等新的文化形式,使得更多人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为其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智能化转型使得传统文化产业能够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可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服务,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链。通过数字技术,文化产业可以实现从内容创作、生产制作到传播推广的全程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创新能力。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更快地了解潜在市场和受众,从而调整生产策略,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为其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化科技融合能够创新保存和展示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活力。例如,通过数字扫描、影音设备等数字化手段,可以将古籍文献等转化为数字信息,以图片、录像、动画模拟等方式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易于储存,便于检索,通过多种渠道展示传播并进行多元开发利用。此外,数字化智能化的展柜展室系统,能让文物保存于最适宜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减缓文物老化过程,在展示利用的同时实现长久有效保护。
深入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需要推动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制定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以及构建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多措并举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因此推动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为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文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三是鼓励跨界合作与创新,加强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
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明确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引导文化企业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为文化数字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进数据资源入表,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为关键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适应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新型专业人才是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强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文化经济学教育培养和学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根据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队伍,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传统劳动者技能提升,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量。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文化经济产业中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文化经济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为适应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组织方式变革,需要加快产业政策和监管体系创新,探索更具效率的组织方式。一是适应扁平化管理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通过跨部门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整体运营效率。二是优化各类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灵活用工机制,完善零工市场平台,鼓励各类主体进入生产环节,促进传统线性制造向社会化制造转变,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和创新,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查处文化平台经济领域侵权、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