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公共文化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金瑞庭:“唱衰”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金瑞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美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轮番上阵,拿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数据大做文章,肆意炒作“中国经济衰退论”,片面夸大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挑战,妄图通过虚假叙事和错误言论误导市场预期,达到削弱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信心的目的。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心态对中国经济展开的新一轮“唱衰行动”,其谬也依旧,其败也必然。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如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中国也具备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和水平。诚然,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影响,中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但可以确定的是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都能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等办法来逐步加以解决。分析来看,中国不具备物价水平长期走低的基础,中国房地产市场具备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国依然是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等等,中国经济活力迸发、底气十足。一些西方媒体夸大中国各领域风险以图唱衰中国经济,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新宁: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复旦大学教授张新宁表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绿色化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伴随越来越多具有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绿色科技创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不断强化绿色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深度,紧紧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发展方式创新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属性。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既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聚力赋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韩越、袁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韩越、北京师范大学袁媛表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近年来,通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在实现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趋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发挥不同供给主体专长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和便利性、多样性。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社会参与面较窄、参与形式单一、服务模式创新不足、服务承接主体数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特别是应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为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造条件。首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利用城市更新契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鼓励合理利用文化广场、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充分总结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中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模式,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发展态势。再次,不断改革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和方式,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主体。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二是健全支持社会化运营的具体举措。三是建立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扶持政策。
摘编自《经济日报》
【田红芳:切实增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田红芳认为,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根本旨归,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与核心素养。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与基础队伍,其政治认同的强化与提升,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稳定性、持续性、实效性。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提升需要从内外两个层面用力。一是“理性—情感—行为”相承续的内生力量。首先,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持续的自我理论学习与改造,这既是其职业要求,也是其学术品格。通过理论学习加深政治认同的社会历史记忆,彰显中国精神的文化传承血脉,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性认知。其次,在政治认同的情感方面不断自我净化,坚定政治认同的初心与定力,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最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需要在理性与情感耦合交织的基础上转化为强大的现实行动力。这种自我实践一方面聚焦在思政课对政治认同的教学传导互动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政治生活中作为积极公民的现实参与实践。二是多元要素有效配合、协同发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协同落实。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