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数字经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可云:统筹安排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表示,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地区需要具备一些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第一,人才集聚与科技力量强。第二,教育水平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第三,协作配套条件完备,生活环境优良。第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信息灵通。第五,民众、企业与政府大力支持创新活动。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备上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遍地开花、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目前,新质生产力及其凝结而成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主要布局在东部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会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新挑战。如何既发展新质生产力又不扩大区域差距,通过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亟须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必须统筹相关的政策举措,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做好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顶层设计。第二,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契机,优化科技与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第三,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契机,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区域格局。第四,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优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第五,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优化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间的联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贵、刘秉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张贵、刘秉镰表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北京“新两翼”,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四是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五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于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于喆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应对各种不确定难预料风险挑战的务实举措。需在产业增长、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要素驱动、制度保障和产业安全等方面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在产业增长层面,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产业创新层面,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要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产业结构层面,着力补短板、促升级。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在要素驱动层面,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将技术势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技术要素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增长和就业创造。在制度保障层面,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产业安全层面,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又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等领域的安全保障,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生态。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陈华: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陈华认为,面对新的风险特征,建设安全韧性城市,需要以系统思维进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整体性治理。一方面,治理主体多元协同。应将多元共治格局融入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中,构建多主体职责明确、整体联动的城市复合型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政府层面面对现代城市风险的多重性甚至是全域性冲击,需要最大限度整合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力量和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共融、互联互通,强化协同合作,形成整体合力,同时着力提高各级政府应对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基层层面要通过精细化的社区网格建设,直达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实现事件的“发现—分派—处置—反馈—评价”流程的标准化、精细化和自动化,不断提高基层风险治理效能;个体层面要提高家庭和个人的安全防护能力,重点是增强市民安全意识和救援能力,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另一方面,治理过程全周期动态化。一是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生命周期;二是把应急管理链条进行前端和后端延伸;三是在全周期管理中瞄准关键节点,重点施策。同时,治理要素多维度立体化。推动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协同创新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使制度体系更高效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体制上,实行更大力度的人员和资源整合,形成统筹协调应对合力,在面对重大风险情景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治理机制上,综合运用行政、市场和社会等多种机制,实行优势互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合作共治;治理方式上,要把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有机结合。
摘编自《新华日报》
【盖凯程、韩文龙:数字经济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盖凯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韩文龙认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能够为生产力三要素的更新提供基础,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支撑,为高质量、高品质、“质”优势提供基石,从而助力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多方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第一,以数字技术突破为抓手,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驱动力。一方面,要加强和优化数字技术突破与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技术突破基础。第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首要的是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依托,着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以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为引领,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第四,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第五,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打通科技创新发展的卡点、堵点和难点,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机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