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椒谈】坚定文化自信,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首页> 理论频道> 青椒谈 > 正文

【青椒谈】坚定文化自信,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12-19 15:11

  作者:叶阁泽(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倾力研究并下大气力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理连枝、密不可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只有从道理、学理、哲理的高度深刻剖析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自信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内在动因

  文化自信是一种辩证、理性的情感表达,源自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坚守和传承,彰显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深刻诠释了一个民族血脉赓续的文化密码。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的基石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文明的赓续创新。越是悠久厚重的文明,越能在社会历史演进中体现出传承性和连续性,越能够在创造更为先进的现代文明中发挥基石性作用。千百年来,文化自信在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过程中扮演着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角色,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内在动因。

  一方面,文化自信源自于厚重的历史文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推行德育教化,重视以文育人,形成了诸多蕴含深远哲思的人文志趣和文明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等,这些跌宕壮阔的文明思想是中华文明历史厚度和旺盛活力的重要注脚。这些极为重要的经验优势,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历久弥坚、厚重深远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得益于持久的文化创新。中国古人就常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追求一种躬于省身、勤于革新的生命状态,倡导“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态度。仅以文体为例,中华民族就曾创造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等既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深谙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文体形式,创新精神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

  历史的车轮行至当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文化旅游、国风热等不断走高,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本质上体现了人民大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文化自信这一中华文明贯通古今、传承赓续的内在动因,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中国传统和民族色彩的文化产品,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文化自信铺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精神样态,具有鲜明的独立性,由其独特的人情地理和历史文化所决定,是民族文化长期滋养的产物,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特有气质与精神风貌。任何民族想要立得住、行得远,想要经得住历史洪流的大浪淘沙,就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精神,而文化自信就是民族精神孕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固本培元,铺就精神基石,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一方面,民族精神的孕育需要民族自身历史文脉的滋养。作为现实生活的意识载体,民族精神的沉淀是一段长期的以本民族人民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历史过程,急不来更要不来,那些企图借用外来文化,大刀阔斧式地“提振”民族精神的做法是断不可行、绝不长久的。只有深刻把握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脉络,领会蕴藏在历史文脉中的民族特色、民族气质,肯定自身文化价值、追求自我文化进步,才能孕育出激励全民族荣辱并肩、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提振民族精神,要把不屈不挠、热爱生活、崇礼尚德、追求至善的民族性格讲出来,把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中的鲜活故事讲出来,让民族精神在一代代中华儿女中血脉传承。

  另一方面,民族精神的发展需要先进民族文化的支撑。人类历史是不断克服险阻挑战的历史,人类文明是不断攀登文化高峰的文明,只有崇尚革故鼎新、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在人类社会一次次抵达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时,不断革新民族精神的内涵、外延和实践形态,感触历史进步的砰砰脉搏,掌握时代发展的勃勃动力。循此立论,文化自信贯穿民族精神孕育发展的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在全社会高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将其牢固铺就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石,弘扬和发展革命文化、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最终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昂扬奋进、踔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学好用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在与时代同频的条件下持久地焕发光彩。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论断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好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系统推进文化实践的朴素道理,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实践是第一位的,是最紧要的。只有深刻把握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一体之两面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观意愿和动力源泉。在厚重历史文脉的滋养下,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表现为对传统中华文明的熟稔、共情和认同,更表现为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欢迎、主动和渴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掘人民群众在创造先进文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围绕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关切群众生活、表达群众愿望,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不断推出更多符合人民群众情感需要和价值认同的文化产品,繁荣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民,才能激活人民群众这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真正力量。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需要和价值旨归。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理性的情感认识,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的生命力只能来源于鲜活的社会实践,在新时代突出表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文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目标来认识和把握,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目标具体化、细节化、实践化,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诠释认识的科学性,释放认识的的创造性,将文化自信变得可感、可知、可行,成为连接中华儿女的精神丝脉,凝聚和铸牢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历史深刻演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才能不断从厚重的历史文脉中汲取前行的不竭力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一路走来,辛苦难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目标,承载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殷殷期望,需要我们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创造为人类社会增添异彩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理论阐释与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编号:JAS22020)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