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营商、外交、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水平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韩璐、郭毅:推动建设高水平数字营商环境】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韩璐,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毅表示,当前,我国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还存在短板弱项,亟待加以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深化技术创新应用,提升营商环境数字化水平。不断加强对营商环境细分领域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技术服务等多种合作模式,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数据要素价值共创共享,通过数字化创新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服务模式和监管模式,在问题识别、过程管理、成效评估等方面加强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赋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全局规划引领,促进地域部门权责协同。深入研究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别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以数字化一体政务平台构建等方式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未来我国的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应更加着力于促进商业社会生态系统中各方面的沟通合作,促进各项业务流程的有效衔接,创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的条件,以此构建高效、统一、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保持数字营商环境的持久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文起、吴晓丹、张伟鹏:深刻认识中国的发展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王文起、吴晓丹、张伟鹏认为,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一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了思想智慧、精神动力。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凝聚和平与发展共识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真诚分享现代化经验和发展机遇,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将凝聚更多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四是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日益成熟,引领大变局的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还是完善全球治理,无论是推动共同发展还是解决热点问题,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建设性作用无可替代,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引领世界大变局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金英姬:向世界传递中国加大开放力度的强烈决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金英姬表示,今年10月,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这一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加大开放力度的强烈决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意味着中国将在产业、范围、层次、方式等多维度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有助于打消外资对中国经济政策、外资政策的顾虑,强化其投资信心,进而促进外资流入,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中国的可预测性和投资回报的可预期性。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眼下,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自贸试验区等经贸交流合作平台,落实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发展机遇,让外资企业得以搭上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快车。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加快转型。推动中国企业在良性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进而形成更有活力的经济环境,促进中国制造业继续向高端创新型行进,推动中国制造业加速迈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还有助于中国突破外部封锁和遏制。外资不仅能够连接国内外市场,还能促进国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开展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中国突破技术封锁和经济遏制,重建并维护良好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洪群联:持续释放我国创新的潜力与活力】
洪群联认为,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5.7(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9%,自2015年以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无论是投入、产出,还是环境、成效,我国创新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需要认识到,创新无法一蹴而就,而需久久为功。10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规划、政策和文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需协同发力。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我国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创新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服务于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黑科技”“高精尖”实现转化落地应用,创新已成为赋能高品质生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力量。高铁、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众多科技成果融入社会、惠及日常,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成果,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创新没有天花板,而是永无止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创新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