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蕴慧(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杨志慧(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认清新特征
新型工业化属于发展经济学概念,其本质特征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
一要认清生产技术的新特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推动生产技术进步、成熟、普及与深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它需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从引进、模仿、追赶、局部先进到全面领先或全面现代化的转变。
二要认清发展目标的新特征。产业安全自主可控、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目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升级的重要瓶颈。以“新四基”(“一硬、一软、一网、一台”,即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为牵引,加快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三要认清发展模式的新特征。发展动力创新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区域布局集群化、产业组织结构协同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路径。近代以来,工业不仅是能源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部门。传统上,工业化主要关注解决工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减少碳排放重视程度不足。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绿色低碳的工业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成为工业发展新趋势,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更加彰显,个性化、定制化更加普及,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更加深化,生产模式呈现分散化特征,都要求打破传统的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模式,加快形成先进的产业、空间、组织结构布局。
四要认清发展成效的新特征。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过程集约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表现。要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绿色、健康、安全的产品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形成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绿色低碳工业体系;有效提高和扩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打造新竞争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培育了几十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但与此同时,“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
一方面,夯实产业基础。既要进一步筑牢传统产业基础,也要抓好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聚焦实体经济,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拓展“5G+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筑牢数字经济基础,启动一批以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覆盖、高效率、安全稳定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集中一批集存储、服务器、网络、电源与冷却、安全控制于一体的融合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知识创新基地等。
另一方面,提升产业韧性。既要提高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也要增强产业链的核心控制力。提高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增强产业链核心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通过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增强产业的安全水平。
以数实融合和绿色智造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一方面,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助力制造业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的迭代更新。通过重点培育、重点打造,产生一批绿色制造系统的供应商,建立一套绿色制造典型动态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重塑新格局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也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交化时代,为企业价值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对企业提出了对外部资源进行全面开放和链接的要求。这种开放链接需要的载体,就是开放创新生态圈。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凭借创新领域多元化、创新组织多样化、共生关系层次化的架构特点,可以带来互补、跨界、相互激发的合作与共生进化力量,以生态圈的合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就国内大循环而言,有必要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特别是,要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为引领,依托中心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促进高端特色产业集聚式发展。
下一步,可重点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级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国家中心城市“增长极”率先发展的带动能力,优化国家级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助力区域产业集聚向特色化、品牌化和标杆化方向发展。
就国内国际双循环而言,要牢牢把握全球价值链调整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重大多边经贸发展战略,加强区域贸易谈判,打造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创新区域合作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框架,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
同时,推进区域内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中高端布局赢得发展空间;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分散化趋势,扩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摆脱“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传统模式,既要走出去投资,又要开辟新的市场,实现生产与消费更均衡的国际化。
总之,工业发展质量决定国家现代化的速度、效率和水平。新型工业化是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统一的工业化,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力的工业化,是开放合作与安全自主统筹兼顾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在创新牵引、结构优化、数字赋能、绿色转型、融合发展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