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邹潇湘、徐艳飞(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的重要地位作用,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了“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增动能促发展”。
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增动能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显著发挥,网信领域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
顶层设计加速完善。“十四五”规划专设“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篇章,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明确部署;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我国信息化顶层设计加速完善。
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作用凸显,多项指标居全球前列。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领先、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平稳推进。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达到293.7万个,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全国已建成千兆城市110个,千兆接入用户突破亿级规模,移动网络IPv6流量首次突破50%。二是算力基础设施进入快速增长期。数字中国建设、“东数西算”等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推动算力需求大幅增加,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80EFLOPS(每秒18000京次浮点运算),位居世界第二。两台超级计算机入选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榜单前十。三是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字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一是数据要素市场生态逐步完善,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到8.1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的10.5%,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底,中国数据交易类企业超9.2万家,由副省级以上政府牵头组建的数据交易所超过30家,大数据局相关机构超过1100家。二是数字产业化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逐步恢复,出口降幅收窄,整体回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持续向好,利润总额高速增长。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农业数字化全面发展,渔业养殖、农业种植、育种等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8.6%、77.0%,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数字政府建设有力推进。《202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全球排名第43位,较2020年的45位提升2位,其中,“在线服务”指数排名持续居全球领先水平。一是平台系统建设持续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建设持续深化,政务事项办理效率和便捷度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12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0亿人,其中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8.08亿人,总使用量超过850亿人次,服务应用不断创新,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央和国家机关62个部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二是政务数据开放共享进展显著。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推动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推进政府数据开放。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已有208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其中省级平台25个,副省级平台12个,地市级平台171个,政务公开推动数字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数字服务和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积极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工作建言献策,“互联网+督查”平台、网上调研平台、全国人大履职平台等不断提升政务履职的数字化、现代化水平,提升数字治理效能。
数字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人们将更多时间和多元生活需求的满足从线下搬到线上。一是在民生方面基本实现“民有所需,数有所为”。互联网新技术在社会各方面深度应用,数字社会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优化公共服务,数字乡村、数字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截至2022年12月,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占网民整体的34.0%。二是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1%,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1年同期缩小2.5个百分点。三是公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包括数字技术工程师等数字相关职业标准建设加快,遴选专业培训机构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多渠道提升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等。
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信息化发展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切实把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转化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以自立自强为原则,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数字基础设施是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等是构筑数字中国的底座,亟需加强互联互通,统筹协调。要以“东数西算”为契机,加大北上广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对八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帮扶力度,助力当地形成完整产业生态;要深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升级,提升数据中心绿色化水平,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要加大6G、卫星互联网的研发力度,加快建设高速泛在、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促进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当前,数据正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加速融入实体经济运行之中。当前,数据要素流通和利用的技术、标准、制度等仍处于发展初期,亟需联合政府、企业、组织等协同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等汇聚融合、合理利用,加快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提升数据价值;要推动关键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好重点领域国产替代计划,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形成全局带动效应;要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创新新技术新应用场景,促进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以赋能发展为动力,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具备牢固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叠加新技术红利,对于我国塑造企业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投入高、有风险的战略行动,应培育一批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建设一批可执行的转型标准规范,引领同行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强产业链数字化协作,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不同规模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采购、市场拓展等方面深化协同合作。
以攻克短板不足为底线,健全自身发展生态。重大产业短板,往往就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要持续补齐短板弱项,聚焦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法、操作系统等薄弱环节,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持续锻造长板优势,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创新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持续强化风险防范,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完善风险研判和预警处置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处置能力。
以普惠公平为目标,塑造和谐数字社会。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提升数字惠民水平,加快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要大力提升教育、医疗、就业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便捷化、均等化水平,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要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