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化自信、“千万工程”、数字产业集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伟光: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认为,我们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高度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用民族形式、大众话语阐释中国革命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双百”方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二为”方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为深厚基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时代关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相契合。这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使命必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中华文明发展到现代,没有断流枯萎,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都与这种高度契合性密切相关。这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
摘编自《人民日报》
【钱文荣:“千万工程”持续深化提升蕴含的基本理念】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钱文荣认为“千万工程”20年的实施过程,是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值得我们深刻把握。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推动高质量“富丽乡村”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其次是尊重农民与发展农民有机统一。“千万工程”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到以乡村经营为主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福祉的过程,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经营等方面的内容和模式选择,都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再次是高位推动与基层探索上下联动。千万工程”由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和推动实施,并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镇村具体实施的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互补充。在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政府通过规划编制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推动了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提升,通过明晰生态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社区公共品转化为市场品。到了以乡村经营为主的阶段,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主要发挥引导、规范等作用。
摘编自光明网
【方晓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晓霞认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要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重要依托。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夯实底座。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从顶层设计高度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利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集群基础良好以及数字经济势头强劲等优势,率先打造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创新密度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二是增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集群高效协同创新。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的建设,推动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技术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三是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军企业,提升集群品牌国际影响力。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发展壮大现有数字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紧密配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四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集群国际合作。一方面吸引高质量外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一方面推动集群参与产业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推动集群加快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方向升级。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杨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指出,从起始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发型现代化。外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如何把握本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外来文明与本国文明这两种异质文明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把握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前提,并使中国现代化由外发型转变为内生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从社会形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交织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运动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之所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在向世界的开放中,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的实践活动。“三重变革”“三位一体”,必将实现文明转型,必将使中华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必将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