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文明特性、乡村旅游、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安全、“链长制”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学斌:中华文明特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深厚基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指出,五千多年文明滋养百年大党成长,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所蕴含的诸多宝贵元素,内在聚合成理念体系,保证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不曾断裂、屡经冲击嬗变不脱底色、固本培元又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且崇尚和平。具体来说,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趋向。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之兴衰起灭,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作为生命体,中华民族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方面一直保留完整、延续不断。于此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中华文明正是凭借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强大气魄,才能不断突破“山重水复”,屡屡迎来“柳暗花明”,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信念。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恢宏格局。中华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丰富了自身,也馈赠与他者;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中华文明的五方面突出特性相辅相成,实为一体,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深厚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
【周春梅:以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周春梅表示,乡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让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动力。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要从乡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乡村旅游区域整体布局。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既要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切实严格保护耕地;又要符合当地实际,强化乡土风情、乡居风貌和文化传承,尊重村民发展意愿。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要从这六要素入手,提升硬件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要按照“惠民生、补短板”要求,完善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注重创意,建设好、设置好具有乡土、乡趣、乡愁特点的标识牌、导览图、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三是要重视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是乡村的重要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要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从乡村文化资源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特色标识,让那些能够代表乡村的特色文化凸显出来。四是要推进产业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构筑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利国、李礼连: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利国、李礼连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长期探索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前提。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客观国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前进道路上布满荆棘、充满挑战,必须解决超大规模人口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只有持之以恒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价值特征。唯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才能增强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追求。要正确把握“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辩证关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和人民根据自身历史和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晓晶: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认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塑造中国金融成长、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因此,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一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安全。通过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尤其是充分发挥金融在优化配置风险方面的功能,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增强金融体系韧性,以金融发展促金融安全。二是补齐金融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是完善支付清算体系,面对潜在的金融制裁风险,以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货币为抓手,加快推进支付结算手段的多元化。三是把握好金融依存性增强与金融自主化发展之间的张力。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金融的网络化特征使得各国金融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后发国家被中心国家主导(甚至被脱钩、被制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严重损害了后发国家的金融安全,大大干扰了后发国家金融发展的自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需要在技术和标准方面赢得主动,提升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一方面瞄准硬核技术,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练好内功”;另一方面瞄准规则和标准,积极参与全球金融与数字治理,围绕全球金融安全网、跨境金融监管、跨境数据流动、市场准入、反垄断、数字货币、数据隐私保护等重大问题探索建立治理规则,提升我国在金融与数字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摘编自《学习时报》
【阳镇、王文娜:发挥“链长制”优势关键点,有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阳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文娜认为,传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依赖于市场自发建构,而“链长制”可通过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与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有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此,第一,明确“链长”的功能定位与责任边界。功能界定层面,对于国家战略属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赋予“链长”组织合法性地位,强化其安全维护功能;对于竞争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则应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责任边界层面,“链长”的主要使命与责任涵盖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整体安全性监测、未来方向挖掘以及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第二,科学把握“链长”的识别方法。政府层面的“链长”,应秉承“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同时注重处理好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层面的“链长”,应积极组织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技术攻关和资源分配,提出适宜吸引外部链条接入的产业生态价值主张和竞争规则。第三,积极构建“链长”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进机制。激励机制、治理机制以及链内的合作协同机制,是推进“链长”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制度保障。第四,引导链内企业强化自主创新战略,形成自主创新驱动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一方面,要尊重技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切实赋予、承认和保护企业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形成全民尊重创新的社会文化,进一步引导与激励链内企业自主创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