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载人航天精神、抗疫历史叙事研究、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徐川:载人航天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精神力量】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认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在一线岗位和关键技术攻关中锤炼党性、砥砺意志、提高能力,全身心投入党的伟大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坚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斗志,在各种斗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瞄准世界一流,以新的姿态向科学技术进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人类科技史上书写中华民族新辉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新征程上,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前进动力,将伟大的精神财富转化成为源源不绝的物质创造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余新忠、徐旺:历史叙事研究助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徐旺表示,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需要倍加珍惜我国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成果,正确看待和书写三年多抗疫斗争的历史,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瘟疫流行和应对的历史记录,这些关于瘟疫的历史叙事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和书写三年多抗疫斗争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深入研究古代相关历史记录,这些研究都基于史料的梳理与比照,重点关注瘟疫的历史演变以及防疫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要做好文化价值挖掘工作,推动仁爱思想的发展,强化贵德求实的精神,推动自强不息和恻隐悲悯精神的生发,激发家国情怀。要在历史叙事中注重涵育民族精神,研究者应努力跨越学科边界,促进史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更新,以期在融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兰夕雨:在历史共同体记忆构建的时空场域中坚定历史自信】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兰夕雨指出,坚定历史自信是一种理想信念的塑造,我们党通过借助历史记忆时空场域,建构科学叙事内容,转化叙事效能以及结合共同体记忆与情感叙事策略,在记忆与叙事中厘清“何以自信”“因何自信”“自信为何”及“自信何以坚定”等基本问题,从而使历史自信内化为历史自觉、转化为历史主动。一方面,借助历史记忆时空场域厘清“何以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自信,借助一系列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红色遗迹,构建出以精神谱系为主线,以空间纪念为依托,以历史时间为串联,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历史记忆场域。另一方面,建构科学叙事内容明确“因何自信”。我们党明确了构筑信心信念的底层逻辑,通过理论叙事、使命叙事、成就叙事、意义叙事、经验叙事等,建构出一整套科学的叙事内容,回答了我们党“因何自信”的问题。同时,转化叙事效能探赜“自信为何”。依靠党的领导增进叙事效果,建立奋斗目标明确叙事指向,擘画实践蓝图转化叙事内容,回答清楚“自信为何”的原则、目标和道路问题,以此提升叙事建构的有效性、方向性和功能性转化。此外,以共同体记忆与情感叙事策略彰显“自信何以坚定”。我们党通过还原真实情境、讲好情感故事、营造情感氛围等叙事策略,将情感要素贯穿其中,构建出具有牢固情感纽带和深层次命运情感联系的共同体记忆,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摘编自光明网
【何虎生、雷引杰:以旺盛活力激发动力,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雷引杰表示,只要科学有效协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现代化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让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