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经济治理、粮食安全、科技计划评价、乡村振兴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洋、杨柳:提高数字经济治理现代化水平】
吉林大学刘洋、杨柳认为,由于数字经济具有数据体量庞大、创新创业活跃、线上线下融合、市场结构复杂等特点,传统经济治理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治理的现实需要。为适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需从三个层面发力,着力提高数字经济治理现代化水平。技术层面要通过构建数字化联动监管系统,加快建设国家级统一信息服务数据库等具体措施,不断推进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制度层面要推动社会治理向网络空间延伸,针对数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适时补充、动态调整,依法保护数字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建设。同时要推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多元化治理,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发展和监管、行业协会对企业行为的规范约束、社会和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
【程国强:把握粮食安全工作的实践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指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需准确把握粮食安全工作的实践要求。一是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快补上现代农业物资装备短板,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三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深化拓展粮食安全保障范围。
摘编自《光明日报》
【阿儒涵、代涛:针对现实需求完善科技计划评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阿儒涵、代涛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博弈的新战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空前高涨,同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这些都对科技计划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评价机制,需要强化科技计划评价的统筹协调,协调好科技内涵的绩效评价与财政视角下预算绩效评价的二者关系,切实减轻科研人员、机构管理负担、降低管理成本;需要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跟踪评价,形成以项目评价、各类计划评价、科技计划整体评价为三个层次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强化科技计划整体效果评价;需要强化科技计划评价责任体系建设,明确项目资助方、评审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在评价中的责任体系;需要强化科技计划效果评价理论方法研究,发展对于非共识项目、变革性研究的评价方法,探索衡量科技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贡献和影响的方法。
摘编自《科技日报》
【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坚守底线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指出,立足乡村特色和功能定位,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坚守四种底线思维。一是安全底线,其中包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兼顾好综合生产能力安全底线、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要严格遵守近年来有关部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等。二是目标底线,决定了重大计划或行动能否最终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成为过渡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底线,在过渡期之后,确保欠发达地区如期实现乡村振兴将成为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底线。三是制度底线,其中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必须坚守的制度底线,同时国家在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种子质量、农产品质量、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制定的强制性标准也是应该严格执行的底线要求。四是利益底线,要在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股权收益分配及有关政策制定中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和维护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