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崔发展(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彭雪华(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三月,万众瞩目的盛会——“两会”即将召开,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站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全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多次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在未来必须坚持的正路。我们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坚持中国道路”。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则展示了我们党推动实现现代化的崭新方案与创新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全面开启,我们更应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那么,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笔者以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大优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而在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让国家和人民“更富更强”的目标,并指明“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后又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出超大规模人口脱贫的历史篇章。当前,为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致力于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已经表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必须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必须要汇聚广泛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民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所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最有力依靠。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而方向的确立根植于人民的发展要求。人民的主体地位恰恰表现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其根本在于“坚持人民至上”,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瞩目成就、之所以赢得民心,就是因为我国的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以人民为中心是共同富裕的本质使然,而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则是其现实必然。
必须要构建坚实的物质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尽管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将经济视为唯一决定性因素,但“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创造的强大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更是我们党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信心和底气所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经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通过驱动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积极培育、完善要素市场,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通过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据最新统计,2021年国民总收入超113万亿元,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这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必须要形成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亦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归。生产力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要条件。相关国家遭遇“中等收入陷阱”“高福利陷阱”“高收入陷阱”的过往经历,表明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与共同富裕。究其原因,就是其制度体制难以保障。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基于公有制基础之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明确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原则立场、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一是夯实民生保障工程。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目前我国有超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必须要将精神文明建设好。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秘密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补足“精神之钙”,为共同富裕提供内在源动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有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用精神武装头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付出、人人担当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巨大智力支撑。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从不断推向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此外,也要注意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必须要绘就亮丽的生态底色。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解决人民的发展要求与现实发展实际的矛盾,倡导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赖的生命共同体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二元关系。为此,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制定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多次强调环境保护在民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致力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生态转型,一系列支持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的政策制度落地实施,美丽中国建设助正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绿色正日益成为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
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先发的现代化国家,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且中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求同存异,互为“他山之石”。但需警惕的是,西方老式的现代化之路往往伴随着殖民侵略、战争掠夺,尤其是西方今天仍背负着严峻的信任赤字、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与之不同,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又牢牢把控着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权,打破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逻辑;既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又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式谬论,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时至今日,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积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谋求自身发展,也促进其他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既为构建全球的现代化图景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只有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彰显其优越性。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我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行。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应该始终把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主线、红线,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顺势而为、开顺风船;又要持风险意识,勇于逆势而上、开顶风船。同时,也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嬗变研究”(SC21ZDYZ009))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家学者看两会】破难题、增动力,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