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能源接续地,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点难点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虽然西部地区在脱贫攻坚战和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型矛盾依然突出,脱贫成果亟待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尚不完善、对外开放水平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等短板依然存在,如不能尽快赶上和补齐,很可能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推进中的短板和瓶颈因素。因此,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扎实推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新形势下,扎实推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建设进程,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西部发展的新形势,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构筑新型城乡关系两大方面进行统筹推进。
(一)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不断夯实西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一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新的盈利空间。乡村产业振兴是西部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在“特”上做文章,走产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不断融合,在一产适度规模发展基础上,延伸加工、流通、销售以及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后端链条,不断推升价值链和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同时,依托各类园区载体和平台,推进乡村数字化进程,不断降低生产交易各环节成本,创新产品营销手段和路径,加快实现产业持续造血式发展,依托产业保就业促增收。
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经济发展中资源瓶颈约束问题不断凸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以提升要素质量、促进要素流动、实现要素有效配置为核心,通过提高农地配置标准、建立乡村人才梯队、创新金融产品以及完善相关融资机制等,着力提高资源供给效率。同时,以共同利益诉求为核心,通过内部资源拼凑、外部资源获取以及无形资产培育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逐步推进农村资源市场化交易,有效实现供需匹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是构建乡村混合经济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如何有效盘活村集体资源、吸引更多经济主体来村带动发展是当前村集体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在西部偏远地区,普遍缺乏开发主体和盘活机制。要跳出就村庄谈村庄的局限,有效引入和对接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建设。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与国有企业、工商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经济组织交叉融合,构筑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广泛拓展村级经济组织的业务范畴,支持参与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流通“最后一公里”基站建设等,形成村域综合性服务平台。
四是促进区域联动与合作、释放更多开放红利。“一带一路”的实施使西部从过去开放的“洼地”一跃变身“高地”,这为西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大支撑。应进一步加强西北、西南地区的合作互动,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西部片区对外开放高地的快速建设。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深入实施,从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全方位结对帮扶,扎实做好文化、教育、卫生帮扶和人才智力支援。构筑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大通道,积极发展自贸区、保税区以及蓉欧快铁、中欧班列等大渠道、大平台,在开放中释放更多的红利和盈利空间。
(二)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着力形成西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生态
一是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增收。因此,与东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首要任务是进一步瞄准脱贫地区,精准识别低收入人群,制定分类帮扶措施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稳定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先“提低”再“扩中”。其次是构建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鼓励村集体盘活各类资源资产,通过创设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等,实现村域层面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最后,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倡导社会力量、富裕人群自愿通过捐赠、资助等公益方式济困扶弱;鼓励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将自身的长远发展融入共同富裕的大场景。
二是创新西部地区城乡联动模式、形成有效互动机制。农村财富的积累总体上要靠城市带动,但要解决好村民能否在城市安居乐业、市民能否在乡村创新创业两大问题。首先,要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和机制。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农户进城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同时要积极优化城市群体下乡的外围环境,使城乡互动、各美其美。其次,营造更具活力及创造力的乡村建设氛围。有序引进工商资本等市场主体,构建外部力量-村集体-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人才、产业、资本汇聚的良性循环。最后是发挥城市人群的带动效应。支持有情怀、有报负的新农人、新乡贤等在乡村品质生产、城市品质消费以及城乡社区互动上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形成乡村发展更大的叠加资源和效应。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之间依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现象。一方面,要构建高质量服务保障体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谋划,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同时,深化社会服务供给体制改革,积极发挥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低收入群体的有效帮扶为重点,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大力推进乡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铺就共同富裕的坚实本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新形态,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同时,探索蓝天、碧水、净土的自然风光与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相容相向的开发机制,更加便捷有效地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通道。最后,更加明确精准地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补偿多元化、市场化、协同化,明确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