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学术研究为志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沈壮海
“自来武汉大学读书算起,我已经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了整整三十年。两个多月以来校内外抗疫的风雨悲愁、逆行战斗,给了我前所未有的特殊感受,让我得以更深地理解这座城市、这所大学。”今年四月初,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沈壮海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身处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主战场武汉,在“封城”期间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中,沈壮海对伟大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孜孜以求,以学术研究为志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为思想理论和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
1971年11月,沈壮海出生于河南省博爱县,自幼敏而好学。十九岁入读武汉大学后,他的履历便与思想理论教育再未分开。从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到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他怀着读书明理、经世致用的理想,在专业领域内刻苦钻研,逐渐丰富了知识积淀,拓展了思维深度,形成了学术偏好。博士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被学界评价为思想敏锐、观点新颖、论证深刻,并于答辩翌年正式出版,此后又经过多次修订、重印,影响广泛。在他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有效性,要有文化视野。
这样的治学理念,沈壮海坚持至今,不断取得新成果。迄今为止,共在各大报纸、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主编学术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等十余部,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项。“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和嘱托,沈壮海铭记于心。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当求是而戒趋时,当植根实践而戒拘古摹西,当面对时代、面对实际。”沈壮海表示。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他认为必须“破茧而出,贴地飞翔”,即勇于突破现有相关学术范式的制约,在对实践的高度敏感、深切感知中深化理论探索、推进理论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执教二十余年,沈壮海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密切关注、努力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他一直情牵学生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发挥好立德树人的作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须力避内容陈旧、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等,讲出应有的精彩。”沈壮海提出,要在深、实、新、活等四个方面下大功夫、下足功夫,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平时,他常教育学生,治事须先治心,做人要有担当、勇创新、淡名利。“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是沈壮海的座右铭,也常用以勉励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是沈壮海的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自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当前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沈壮海分析,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探索和奋进,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强大国力基础,推动了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开辟了文化兴盛的独特发展道路,促进了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增进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论自觉,从而让文化自信的有力重建得以实现。在去年出版的《论文化自信》一书中,他以“承古强今,向新而行”等八个字提纲挈领展开论述,谈到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要有整体观念、当下意识。
“文化之核是价值观,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沈壮海表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战略位置。那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建议,要融于教、涵于制、行于众、化于境,推动人人主动践行,落到实处。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他强调,要全面把握、深入分析我们党关于这一问题的战略思考,还要关注基础理论、崭新课题、当下现实、内在机理等。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沈壮海认为,学术发展要积极引领、支撑和服务社会发展;有了责任担当,学术创新才有动力。“这种责任担当,就是要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他如是说。(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嘉宾简介:沈壮海,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独著有《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等,曾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先后入选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2012年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