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5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第85场活动在河南邓州举办。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作题为《永恒的雷锋》的讲座,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互动。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讲座一开始,陶克首先以雷锋真实的史料和人物事迹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还原了一个助人为乐、勤俭节约、青春爱美、勤奋好学的雷锋形象。“年轻的雷锋在每一个岗位上都闪闪发光,始终立志‘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陶克表示,“这种精神,让雷锋3次被评为模范,18次当选节约标兵,5次评为红旗手,3次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从那天开始,雷锋这个响亮而温暖的名字就传遍中华大地,变成了中国好人的代称。“雷锋身上既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力量,也有党和人民军队的平凡英雄烙印。他把德、善、孝、行、礼、义,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精准的诠释。”陶克认为,之所以出现“人人学雷锋”的现象,正是因为雷锋用平凡感人的事迹,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的人生命题。“雷锋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人法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员达到1亿多。这是‘后雷锋’时代的辐射效应。”
陶克指出,无论我国处于什么阶段,雷锋及“活雷锋”们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大爱情怀、艰苦奋斗的拼搏劲头、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等等,永远不会过时,雷锋精神已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土壤里扎下了深根,开出了新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陶克表示,要不断弘扬雷锋精神,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要让每个人都从岗位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崇高理想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在“学雷锋纪念日”走进享有“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的河南邓州,与公众一起,共同探讨雷锋精神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本场活动由邓州市委、邓州市人民政府、光明网承办,河南省委宣传部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现场直播。300余位干部群众在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221.5万网友收看了节目,14.9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光明网记者郑芳芳整理)
嘉宾简介:陶克 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总编辑。
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1969年3月入伍,1986年4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工作,历任记者、编辑、编辑组长,副主任、主任、《中国国防报》副总编辑、《环球军事》总编、《中国民兵》主编、《军事记者》总编、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等,少将军衔。
长期致力于人类道德文明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集中研究中国雷锋文化现象,先后组织了“学雷锋回顾与展望”、“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与领导干部”理论研讨会,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百多篇宣传学雷锋典型和研究雷锋精神的文章。撰写的《98长江大决战》、《编外雷锋团》两次荣获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雷锋现象》(合作)荣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集团军长》荣获解放军新作品奖。历时15年所撰写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先后十次印刷,并被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发行。开办“雷锋讲堂”,举行专题报告会280余场,受众达4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