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本课主题】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主讲嘉宾】

  孙来斌教授

  【精彩论述】

  学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程艳

  师:程艳,这是一幅世界名画。你有啥印象吗?

  生:老师,我记得这好像是高更的画,名字还挺有趣的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师:你说对了,记性挺好的。这幅画19世纪末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代表作,作品蕴含着画家对生命本真的拷问与体悟,值得我们反复品鉴。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这段话饱含哲理,发人深思。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一段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为民宗旨。习近平同志曾说: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可以说,“信天游”背后是共产党人深深的人民情怀。

  生:老师,我想起了安泰的故事。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他是大地之神的儿子。安泰只要不离开地面就会有无穷力量,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但是,赫拉克勒斯发现了这一秘密,便设法把安泰举在空中,在空中把安泰掐死了。斯大林还曾经引用安泰的故事,告诫苏共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师:是啊,斯大林多次引用过安泰的故事,可惜,苏共最后却犯了严重脱离人民的错误。记着安泰的故事,记着苏共的教训吧。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生:老师,我们经常听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呢?

  师: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理论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从实践上看,这是有深刻的经验教训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面临执政党建设的崭新历史课题。他深刻认识到,党的中心任务虽然发生了转变,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不能变,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斯大林后来也多次告诫苏共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但历史表明,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根本性的一条就在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最终丧失了继续执政的群众基础。苏共垮台的沉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如果脱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曾将人民群众比喻为任何力量都攻不破、打不垮的“铜墙铁壁”,并强调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生:老师,这两年有两部电影非常受欢迎,《战狼2》、《红海行动》。您看了吗?

  师:是的,这些以海外撤侨为主题的电影得到了许多观众的点赞,正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民宗旨。我了解到,也有少数观众曾质疑影片中关于撤侨的某些情节不合常理。利比亚撤侨事件的亲历者——中建八局海外部设计师王本虎面对公众,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些镜头不是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2011年2月22日至3月5日,当中国公民受到战乱威胁、惊慌失措之时,及时得到了党和的关心。中国政府协调指挥,海、陆、空联动,从利比亚撤侨,最终将35860名中国公民平安撤出利比亚。当他们回到祖国、与亲人拥抱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动。其中,当飞机回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个员工趴在地上亲吻土地,在场的每个人都泪流满面。王本虎等人多次说过,经历了撤侨,我们从内心地感谢党和国家。当年若不是国家出手,我们可能回不来了。

  生:您刚才讲的这些场景,我好想也在网上看到过。那您能不能再讲讲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呢?

  师:好,下面我们谈谈如何做的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生:老师,您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吗?

  师:好,具体说来,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第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生:老师,记得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曾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师:你说得对。第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各项制度安排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落实在各项制度安排之中。

  生:老师,好像有句话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换言之,那就是,第三,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社会运转逻辑的写照。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累,是资本逻辑导致的“李嘉图陷阱”。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增进民生福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党注重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生:老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新时代下,我们又如何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第一,增强人民利益至上的意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纠正“四风”上取得重大成效,但官僚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生:是啊,老师,以前人们去办事,常说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现在群众又反映,这些部门确实变了,变成“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但就是“事难办”。

  师:你说的这些情况确实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新衙门作风”,必须坚决予以制止。习近平总书记年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再说下一点。第二,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人民既有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有日益凸显的教育、医疗、生态、社会治理等公共产品需求,还有不断增长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可以说,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民生到民主、从福利到权利,人民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等特点。

  生:确实如此,就拿吃来说,以前是担心吃不饱,吃不好,现在更多的是担心吃得安不安全。再看近年来国民去日本旅游,大量购买马桶盖、电饭锅,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师:是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积极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生:老师,这个我深有体会,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我们学生,最关心的是宿舍住得舒服不舒服、食堂吃得好不好、图书馆资源够不够丰富。

  师: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既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