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秦超)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医疗保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新医保、新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海关总署党组成员兼总工程师杨国勋;广东省佛山市副市长乔羽等出席会议并发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委员申曙光主持主旨报告会。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国家卫健委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以及来自人社部、国家卫建委、国家发改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等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药卫生部门、医药公司及媒体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会议。
华建敏指出,全民基本医保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经过近30多年“自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的艰辛探索,我国医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大幅减轻。但当前我国医保体系的筹资机制尚不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支付方式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都制约着医疗保障制度的成熟与定型发展,人民群众的疾病后顾之忧还未完全解除。因此,有必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尽快促使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走上成熟、定型、持续的发展之路,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他提出,对于未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还需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将医疗保障制度纳入健康中国建设来统筹谋划。进一步提高对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视程度,并通过优化制度结构及其功能,使之更加有效地为全面解除人民的疾病后顾之忧和实现全民健康服务。优化医疗保障制度的着力点,要聚焦于增进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并确保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必要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并积极探索推进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制度的整合。三是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与健康保障的多样化需求。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有效调动用人单位、参保人和市场、社会力量,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稳定的支撑。四是要让医疗保障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研究,用统一的法律为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胡静林表示,医疗保障是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对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我国医保体制的发展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使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得到大幅提升。短短2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他提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我国医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释放“三医”联动中各项资源的效率。未来应当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加强对医保制度的顶层设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他表示,当前和未来国家医保局主要有四大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医疗保障精准扶贫;二是全力推进抗癌药降税降价;三是扎实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四是加强医保基金的监管。他提出,为努力建成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保障基本医保需求,统筹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医保基本药品目录,提高医保待遇水平;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医疗保障服务创新,大力探索和应用诸如“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积极推动“三医”联动的改革。健全利益调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协同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的“三医”联动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加强基金运行风险防控。大力化解职工医保中因老龄化、抚养比下降带来的基金可持续风险,地区间基金收支平衡差异过大的风险。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健全监管制度,提升监管能力,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他表示,医保工作责任重大,希望医保部门、医药卫生部门、专家学者等相关各方共同携手努力,奋力开创中国医保事业发展新局面。
余艳红强调,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疾病做斗争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为健康中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强调,中医药具有五大优势:独特的卫生资源优势、重要的经济资源、重要的科技原创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对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着积极作用。她提出,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如下几大着力点:一是在加强医保和医疗联动上发力,探索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试点中医服务;二是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上发力;三是在规范和提升中医药服务上发力;四是在共同研究上发力。
高培勇指出,当前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问题。经济结构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主要矛盾在供给侧,不在需求侧,要注意如何从供给侧来研究医保问题,明确医保是供给当中的一个短板。二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是供给侧改革,要把医保问题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是宏观调控机制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而非政策性调整。他强调,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医保是不可缺少的。医疗保障在当前的中国是一个最凸显、最重要的安排,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保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且医保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考虑到医保与财政资金关系的变化,可以走结构化调整的路径:一是从政府资金来探索医保资金问题;二是即便就一般公共支出而言,也是有结构性调整的;三是医保支出内部也存在进行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王东进表示,新时代我国医保改革发展的逻辑方向、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如何践行、如何落实,如何在遵循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这个时代命题,应当做到五个“一定要坚持”:一是一定要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统领医保体系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政治灵魂和理论遵循。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福祉需要,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二是一定要坚持巩固发展中国20年医保改革的丰硕成果。必须坚持医保的基本规律、基本方针、基本制度不动摇、巩固改革成果不折腾、守正与创新不偏废,既稳定巩固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又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阵地;三是一定要坚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丰富内涵。其中需准确把握三个关键词: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和保障体系;四是一定要牢牢抓住医保体系建设的新特点、着力点和着重点;五是一定要坚持务实戒虚,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好落实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务实戒虚,切实抓好落实,解决好这些关乎全局与长远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建设才会蹄疾而步稳,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有序推进,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惠及全体人民健康福祉的生动现实。
郑功成在主旨报告中梳理回顾了我国医保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存问题,并就医保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他指出,经过近20多年的艰辛探索,我国医疗保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制度已经成为惠及全民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新旧医保制度的全面转型。从免费型医疗保障到缴费型医疗保险,从单一责任主体到多方分担责任,从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封闭运行到社会化、专业化运行,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而且顺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二是构建了稳健的筹资机制,支撑医保制度长久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新的医保制度确立了责任分担机制,政府、用人单位与个人三方主体均承担着直接筹资责任,筹资能力持续大幅度提升,为支撑医保制度长久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疾病医疗后顾之忧持续减轻。他强调,在肯定医保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当前医保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一是医保制度分割的局面还未改变,虽具备了普惠性特征,但公平性依然不足。二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不良,互助共济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三是医疗保险责任分担处于失衡状态,既限制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稳步提升,亦导致了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利己取向。四是医保制度的效率不高,甚至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五是配套制度安排乏力,医保与医疗、医药“三医”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效果对冲的现象。为促使全民医保制度尽快走向成熟、定型,一要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步伐,强化制度的互助共济性,以此促进全民医保制度的统一并走向公平,最终用同一个制度覆盖全民。二要取消个人账户,均衡政府、用人单位、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责任分担,真正实现医疗保险互助共济,最终让全部医疗保险基金由全体参保人共享。三要加快推进医保治理现代化,包括努力推进治理手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努力推进经办机构从附属于行政部门向独立法人化转变,努力推进经办管理方式从行政方式向社会治理机制转变,高度重视医保信息标准化,推动医疗保险服务水平的升级。四要强化配套改革,实现医保与医疗、医药“三医”良性互动。当前的重点是“三医”之间要明晰各自的责任,在优化各自制度安排的同时,重点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药流通改革,以为全民医保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杨国勋就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建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十分重要,要以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政务服务平台为目标。全国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关键在于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统一授权和统一政府。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的跨地区跨部门有三种方法,一是建总库,即在国务院国家平台里建立总的数据库大数据中心;二是建设好各地的数据传输沟通渠道;三是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数据系统,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下午会议分为两个分论坛。20多位专家学者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保信息化建设与治理能力”分论坛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并展开深入研讨。
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分论坛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刘卫国围绕“健康中国”“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创建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与思考”等进行了专题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委、江苏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胡大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伟,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冬等参加了随后的专家圆桌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主持了该分论坛。
在“医保信息化建设与治理能力”分论坛上,国家医疗保障局规划组联络员、处长刘娟,国家卫健委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腾讯医疗健康事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专家研究员钱天翼,阿里云政府公共事业部总监魏文麟围绕“如何发挥大数据在医保治理中的作用”“信息化与现代医院治理”“信息化创新技术与治理能力”“互联网+医保公共服务”等进行了专题发言。
国家医疗保障局监管组联络员、处长段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教授顾海,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等参加了随后的专家圆桌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梁鸿主持了该分论坛。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此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中国的决策部署,有助于把脉当前医疗保障难点和关键问题,凝聚各方共识。
[责编:郑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