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马庆泉
卫兴华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有评论指出:“他的科学观点令马克思主义者推崇、非马克思主义者认知、反马克思主义者敬畏,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贵财富。”孙咏梅博士撰写的《卫兴华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卫兴华追求真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不平凡的学术道路。他的学术心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卫兴华曾在进山中学读书,受到担任校领导的中共党员赵宗复的影响与爱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他曾被反动特警抓进监牢,经受了考验,严守了党的机密。1948年,受地下党组织安排,他转赴北平。他曾掩护携带太原敌军城防工事图到北平的同志,并将其安全转到围攻太原的解放军前线。1948年冬,卫兴华回解放区进入华北大学学习,1950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经济系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留校任教,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系统学习与研究。在改革开放前,他因跟不上也不愿跟“左”的风潮,在“文革”十年中经受了严重迫害。改革开放后,他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停步,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
卫兴华埋头于浩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学术生涯早期避“左”风而行,后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他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不做“风派理论家”,重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例如,1959年计划经济时期,流行生产资料非商品论,全民所有制内部非商品经济论。他力排众议,最早在《学术月刊》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观点,主张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应是商品。
改革开放以后,他提出了一系列学术主张,尤其是在正本清源、理论思辨上成果卓著。例如,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强调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他提出生产力多要素论,否定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他较早主张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较早提出国企改革不应限于管理体制改革,应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新实现形式。他较早论证国有企业要进行竞争。当中央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时,不少媒体混淆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存在形式的区别,他撰文进行了理论澄清。
几十年来,卫兴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系列经济理论研究,如《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等。针对误解、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些言论,他撰写系列文章进行辩驳。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重视对马克思的财富论的研究;准确把握马克思地租理论并用以研究中国的地租和当代资本主义地租问题;提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先提出“纵向二次调节论”,即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新机制;主张综合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搞一刀切,要重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较早强调应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换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主张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在基本理论建设方面,他特别重视研究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构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