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本课主题】

  绿色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主讲嘉宾】

  胡鞍钢,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其创建并领导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2015年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主编的《国情报告》是专供中央和省部级主要负责人参阅的政策咨询报告,1998年创办至今累计报送1300余期,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10余次,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产生持续影响。近期著作有《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中国:决胜百年目标》、《“十三五”大战略》、《超级中国》、《民主决策——中国集体领导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等。曾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精彩论述】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因此,我们更应该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994年,我陪刘东生等几位院士到西南地区考察,他讲到了人与自然发展的三个阶段,后来我就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总结。

  第一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人是自然之奴。当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界的控制,是被动的;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人是自然之敌,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度地向自然索取,成为大自然的破坏者;第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人是自然之友,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人类不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人类不再是自然界的破坏者,而是自然界的守护者。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是如何创造绿色发展的“佳作”的。早在公元前200多年,李冰父子就修建了千年佳作——都江堰。在今天,这仍是一项天人互益之作。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即中国的文化要建立在对大自然保有敬畏、亲近之心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所在。都江堰的案例启示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三句话不仅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之中。

  “绿色发展”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人类的发展观念经历了“黑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发展”三个阶段。当世界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时候,虽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是也消耗了迄今为止最多的资源,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是“黑色发展”。因此,人类开始反思,修正人类中心主义,并在1987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黑色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扬弃。可持续发展主张不再破坏环境,因此成为世界的共识。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一项便是“绿色发展”理念。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次继承与超越,可以说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然,这里的“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之树,而是指对生态环境进行持续的生态投资,不断积累生态资本。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来计算它的绿色GDP。

  “绿色发展”的三大理论来源

  “绿色发展”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它根植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智慧。人类来自于自然,当然就要顺其自然、反哺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共融。其次,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再次,绿色发展充分借鉴和超越了可持续发展,切实强调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还能为子孙后代着想。可以看出,“绿色发展”是这几种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

  “绿色发展”本身就是“两山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怎么理解“两山论”呢?我们可以将“绿色发展”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重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类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宗旨。因此,绿色发展更加强调实现人与自然间全面、整体地发展,更加强调在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地发展,更加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律地发展,实现“天人互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