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慕课】王道勇:未来我国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

  【本课主题】

  未来我国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

  【主讲嘉宾】

  王道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文字实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就未来一段时期,改善民生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安排。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谈谈未来中国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而言,我想说以下五点。

  第一,我国改善民生有了长远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此前既定的目标。但2020-2050年间的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还没有细化,十九大对此进行了细化。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可以看到,这个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第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没有自己的私利,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非常罕见地使用至高无上这个词,表明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所有其他改革发展工作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工作更要直接体现出党的这一发展思想。

  第三,必须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十九大报告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尤其是要注意到“在发展中”这个关键词。人们常常形容经济、民生是两条腿,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步伐统一。“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不行,因为老百姓虽然看到经济在快速发展,但自己的生活没有改善,老百姓不会同意。但同时也要注意,还需要警惕“社会这条腿长、经济这条腿短”的现象。改善民生需要使用大量资源,发展是前提,如果经济不发展了,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西方一些福利国家和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现在就陷入了“经济发展越来越慢-老百姓需求越来越高-政客们过度承诺民生福利-经济发展更慢”这样一个怪圈之中。当然,第二种现象我国还为时尚早。但我国还需要警惕第三种现象,即“经济社会这两条腿一样长,但步伐不协调”的现象,即虽然改善民生是适度的,也没有影响经济长远发展,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却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无法让更多的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安排没有处理好“公平-效率”的关系,譬如,民生资源主要集中在豪华型养老院等享受型社会福利等方面,而很少安排在就业培训等“可持续生计”和自我创业等方面,那么民生安排就难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四,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基本原则。坚守底线就是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基本民生,突出教育公平,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等。完善制度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我国民生制度现在存在的那种碎片化、欠公平与不可持续的安排。引导预期就是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第五,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抓住“七有”这一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从过去的“五有”变成现在的“七有”这一方面说明人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民生制度将更加健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有”抓住了两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一个是生理意义上最弱小的群体,婴幼儿;另一是社会意义上最弱小的群体,如最穷的人,残疾人等。未来要进一步做出这两大群体的民生工作。

  以上五点是未来我国民生改善的基本方向,我们相信,既有美好的长远蓝图,又有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的指引,再加上改善民生有明确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未来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一定会有更多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