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握,中国发展前景可期
——胡鞍钢解读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鞍钢
编者按: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做专题讲座。胡鞍钢深入剖析了我国高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经济决策机制,在国情研究院团队的核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政府权威数据,对2016年“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打分,并给出了96分的高分。在他看来,这是我们交出的一份漂亮的“中国答案”,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最好答案,更是对世界的最好答案。文章指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是胜利在望、胜利在握,我们要“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启新的长征,还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经作者授权,光明网独家发布胡鞍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文稿,以飨网友。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全文约1.8万字,信息量非常之高,可以与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情咨文》作简单对比。对比的方式很简单,就看有多少数字。特朗普的《国情咨文》只有文字,没有数据。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不一样了,不仅有数据,而且很重要很详实,是具有含金量的信息。所以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本文主要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指标做一下评估,对比2016年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只有1.8万字,但信息量非常大,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重大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等方面。不仅为全国人民所,也为世界所分享,尤其是在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的背景下。“两会”可堪称为“中国政治民主月”,让决策更加民主,信息更加透明。
如何认识中国?我想从三个视角来讨论。第一,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决策机制。中国经济决策机制是非常标准的程序,体现了决策机制的“三化”,即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了解中国经济决策机制,就要了解决策的程序、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产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出台不是一个“黑箱”过程,它是有其自身政治逻辑的。因此,我们所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公布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
第二,是对2016年政府工作的智库评价。我们是根据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要目标和指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对2016年进行总体评价。当然,我们国情研究院2016年年底已经受到国家发改委委托,从“十三五”规划视角对2016年进行第三方评估,其中一些重要的成果我们已经在网上进行介绍。
第三,是讨论2017年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这包括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主要指标和重大政策。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视角,我们可以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最终结果。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不只是一个简单的1.8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中国经济决策的全过程、全周期。
一、中国经济决策机制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将近40年,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是一瞬间,但是中国已经打破了几个重要的世界发展纪录。
第一,我国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1870年经济起飞时人口只有4000万左右,1950年日本经济起飞时人口只有8000多万人,但中国经济起飞时总人口已经达到9.6亿人。人口规模大大超过经济起飞时的美国、日本。
第二,从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6年),中国经济创造了年均9.6%的高增长奇迹,在同期世界各国居首位。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即1870年到1913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在3.9%-4.0%。二次大战之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1950年到1973年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2%。经济增长率达到9%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