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创共享共治”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是能够统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是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四梁八柱”的核心思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为此,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能力迸发的“共创”被加以强调。同时,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注入了创新活力,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空前的创造力,“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战略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发挥创造力的成果。在之后的发展中,中国践行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成为突出亮点。十八大以来,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们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目的是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路径。这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德并治和协商共治。共治就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最为突出的一大亮点。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共创、共享、共治是三条根本路径,以“共治”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是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核心内容,可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政治保障,“共创”“共享”是分别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两个根本方面,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并激发人民群众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积极力量。
具体来看,“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十八大以来的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新要求而言,经济建设的目的主要是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蕴含着“共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共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主体进行协商共同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治理),社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基于公平正义的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成果),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使民众凝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是达至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而“共识”“共生”是服务于“共创共享共治”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蕴含着“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要求人民群众在共建中达至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中蕴含着“共治”;共治的目的,是既激发人民的创新活力,其中蕴含着“共创”;治理的目的是让社会平衡和谐稳定,其中蕴含着“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公平正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就是三条: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平衡和谐稳定,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能力。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体现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也体现我国进行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新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主要体现为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新活力的社会,也是一个达至平衡和谐稳定的社会,又是一个能得到有效治理且具有良性发展秩序的社会,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它能否真正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共享,能否真正使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如果既没有创新活力,人民群众不能共享发展成果,社会缺乏平衡和谐稳定,人民不能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得不到真正体现,那么,它就难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大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主要体现为集中解决好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三大根本问题:生产力方面要解决“激发人民群众创新活力”问题,使社会充满勃勃生机;生产关系方面要解决“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问题,使社会达至平衡和谐稳定;上层建筑方面要解决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其中蕴含的“人民参与治理”即是共治。共产党执政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中国共产党能否激发人民的创新活力,能否实现人民共享,能否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在国家发展方面,我国在生产力发展上应实行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应实行转型升级,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坚持分配正义、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上层建筑上应实行转型升级,由国家主导体制走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言而喻,这三个根本方面的转型升级蕴含着“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且进行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