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5月2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二场活动在重庆忠县举行。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作题为《论忠德的多重价值与意义》的演讲,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
徐小跃从忠德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地位出发,引经据典地论述了忠德的内涵和价值。他认为,如果能将忠德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揭示和呈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就可以得到全面展现。他说,“所谓‘忠德’,就是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忠心无私以奉公、任事、服职、对人之美德。”忠的精神是仁爱,而仁爱的本质即在给予、奉献。忠德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精神互通互融,凝结成为“忠以爱之,忠以正之,忠以敬之,忠以善之,忠以诚之”的忠德精神。
徐小跃指出,忠德是一种气节,“‘为正而义’、‘惟义是忠’正是忠德所包含的意思”。忠德所体现出的忠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在传颂和宣扬的精神,无数圣哲先贤和民族英雄都为我们诠释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精神。
徐小跃表示,要正确认知爱国主义传统,就需要客观全面地把握“忠君爱国”问题。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结构的性质,即“君国一体”,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与“忠君”紧密相连。他以忠县历史上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为例,阐释了由忠德来体现的中国传统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改变。徐小跃说,“近代形成的爱国主义加强了国家民族的内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则将“赢得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和当家做主融入到爱国主义内涵中”。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梦”的提出,使得爱国主义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中国梦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而爱国就是忠爱国家,忠爱民族,忠爱人民以及忠爱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创造出的一切文化和进行的一切事业。”他说道。
在谈到忠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徐小跃认为,没有哪个概念能够像“忠”那样具有广阔的含摄性,“忠”的含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相通性。而忠德所蕴含的教化人向善的功能,则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讲座最后,徐小跃总结道:“一种力量只要由信仰形成,那将是巨大而又恒久的。要全面客观理解忠德思想的含义,实现传统与现代最精准的对接,在现在和未来的中国社会使中国人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本次活动由光明网、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忠县县委共同承办。光明网对本次讲座进行现场视频直播,来自忠县的330多位观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385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5.3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