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王传宝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内外联动、交织叠加的风险就越大,因此需要增强忧患意识、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包括应对来自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作出深刻分析,并提出明确要求。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场所来到了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文化文艺和社会科学是影响人思想的重要事业、重要战线,对此,必须要有“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如何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归根到底是要做好人心的工作,而这正是文化文艺和哲学社科的工作领域和方向。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希望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哲学社科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聚焦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四个自信”,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舆论场上取得压倒性主动态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很可能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必须进一步做好“培根固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了的具体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明德引领风尚”强调是对社会责任的强调,这需要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勇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良好的文艺风尚是衡量社会风气的精神标尺,弘扬核心价值的社会科学理论和作品,标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生活高度。做好“四个坚持”,才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的需要,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有效防范和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风险,最终实现凝聚共识、万众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