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日益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们党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从国家实验室到小学生课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已经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工智能”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其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其二,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要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公众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同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其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国拥有庞大的理工科人才队伍,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详情】
协同驱动: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不仅是我国实现前沿科技突破的重要方向,更是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智库研究员刘典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从理论上讲,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核心在于其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应充分发挥现有应用场景的优势,实现人工智能与场景升级的协同驱动,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一要深挖垂直场景需求。通过建立行业需求图谱与技术能力匹配模型,将人工智能算法研发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精准耦合,重点突破设备预测性维护、个性化产品定制、智能营销决策等典型场景的技术适配难题,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模式。二要构建商业转化闭环。政府层面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技术研发风险,同时建立市场化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企业端则要打通实验室原型开发与量产部署间的转化通道,重点培育具备工程化交付能力的中间层机构。三要强化场景驱动的协同创新。在复合型场景中,依托真实业务场景的持续演进压力,推动底层算法架构革新与产业链协同升级,形成“场景牵引—技术突破—生态重构”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价值的螺旋式提升。【详情】
人工智能时代的金融监管建议
人工智能确实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技术的一系列进步带来了诸多可能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在《北京日报》刊文表示,如果使用得当,人工智能可以同时帮助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金融监管有哪些启示?第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如果人工智能确实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金融领域,监管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智力技术投入。金融领域的变化已经明显可见,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变化。如果监管部门不能跟上,无法充分了解这些变化,未来风险将更大。第二,建立技术监管机制。技术在金融中可能成为独特的风险源。在现有的功能监管、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基础上,可考虑设立专门的技术监管,对金融交易、业务、产品和机构进行技术风险评估。第三,设立算法审计制度。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的问题,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关键议题。因此,可以考虑设立算法审计制度,审计不一定由政府直接执行,可采用市场化的做法,目的是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第四,应用监管沙盒概念。面对具有不确定性但可能带来巨大效率提升的人工智能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可以与创新机构共同合作,创新机构侧重业务模式,监管部门重视风险管控,一方面测试人工智能应用的效果,另一方面监测潜在风险,实现共同研发、数据共享的目的。【详情】
人工智能助力中文成为国际组织关键语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组织中的语言权力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天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亟须利用智能技术,将中文建设成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相匹配的国际组织关键语言。首先,需要以数据为支撑,建立以中文为主要载体的大语言模型。建设面向国际组织的中文大语言模型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一是数据。中国应系统整合国际组织历史文献、会议记录、决议文本等专业语料,形成覆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多领域的垂直语料库。二是技术标准。中国需加快制定中文语言文字的国际标准,包括汉字编码、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统一规范,推动中文处理技术与其他语言的互动互通。三是伦理规范。中国应参与制定人工智能语言技术的国际伦理准则,确保中文模型符合多元文化包容性和公平性原则,防止算法偏见对中文使用者的歧视。其次,需要加强“语言+数智”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除了注重语言文化素养的学习,还要将数智赋能与人文情怀结合起来,注重交叉学科视野和意识的培养。最后,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语言治理规则制定。要把握规则,了解和掌握世界通用术语体系,熟悉国际标准制定的规则和流程。要坚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以问题、目标和效果为导向,基于中国国情和语情制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理念和规则。【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