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贵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
“科技改变一切”。在新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传播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凝聚社会共识、指引社会发展方向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也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机遇,包括AR、VR、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内的新传播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思想理论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党的思想理论传播方式往往受限于诸多的空间和时间因素,能覆盖的范围相对有限。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对时空壁垒的打破,思想理论的传播很容易突破地域与时间的束缚。通过各类媒体客户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思想理论的传播瞬间便能够传遍四方,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身在海外,受众都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理论资讯。正是因为有了新传播技术,理论专家即使不在专门的版面上写文章或到各地进行宣讲,只要通过互联网连接进行一场没有围墙的线上直播,瞬间就能够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通过各种终端在线观看,而就算是因着各种原因暂时错过了直播,过后还可以在任意的碎片化时间里回看视频,或在任何方便的地点反复学习,而这无疑是新的移动互联及网上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崭新局面。
新技术的运用创新了传播形式,增强了理论传播的鲜活性和吸引力
过去,包括党的思想理论在内的观念性传播往往采取的是较为严肃和单一的文字阐述,形式较为枯燥,加之思想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和晦涩,很难激起大众的兴趣,思想理论的传播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新传播技术的运用,则不仅为思想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而且使这些思想理论的传播不再枯燥和遥远,而是变得更容易理解,也更加生动有趣。近些年来深受广大网民欢迎的短视频便利用其简洁直观、生动形象的特质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成了各种为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动画、故事或情景剧。如“理响中国”理论融媒体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的作品名单中就有大量作品采用短视频形式,通过视觉化方式演绎历史故事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做了形象化的解读,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深刻的理论。与此同时,诸如H5 长图、动漫、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应用,则不仅使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为受众打造了更具时尚感和沉浸感的学习体验,从而大大增强了思想理论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技术的运用瞄准了传播对象,提升了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新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社会影响巨大的新传播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同样为思想理论传播的精确推送和精准抵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只要对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轨迹或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够精确地得到受众的清晰画像,甚至能够精准把握受众的兴趣偏好。如果再加上一套科学有效的算法推荐,传播者就可以实现对传播内容的有效推送,为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受众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收受套餐。如,针对较为年轻的群体就可以为他们有的放矢地制作和推送结合流行文化的理论解读文章,而针对企业管理者或基层领导干部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推送与经济政策、企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分析。这样一来,思想理论传播的命中率就会大大提升,正是因为精准推送能有效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思想理论传播的效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的保障。
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交流互动,激发了理论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互动传播技术对新时代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过去时代持续已久的单向传播,在传受双方间构建起了能够即时双向互动的传播新模式,从而改变了以往传播中 “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格局,改变了受众长期处于被动和隐匿的尴尬局面。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社区等成了受者与传者乃至其他受众之间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的重镇。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仅可以随时就传播内容发表看法、与传者和网友及时互动,主动参与理论传播的过程,而且能为传者提供最及时的反馈意见,从而帮助传者对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优化。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实现理论传播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不仅让理论传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也大大激发了受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新传播技术在思想理论传播领域的不断创新应用,不仅为理论的传播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而且为思想理论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将新媒体时代的思想理论传播带入了一次全新的环境和高度。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包括党的创新理论在内的传播更要积极拥抱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传播技术,充分利用其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思想理论传播的更多路径和可能,让党的先进思想理论真正成为指导社会发展、推动实际工作、凝聚思想共识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