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俊斌(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仲宇琪(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强调“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并提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等重要要求。要把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其中“大城细管”强调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把控,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城市管理的供给能够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洞悉需求演变。数据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要不断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围绕资源汇聚、应用牵引、算力支撑等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引领撬动各方数据的融合应用,将海量市民行为数据转化为公共服务新优势。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搭建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提升治理效率,同时,进行定期调度和全程督办,确保基层问题高效解决。二是提供精细服务,满足多元需求。延伸“一点多用、一店多能”理念,复合化设计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图书借阅、文化活动、健身娱乐等功能,打造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1+N”联系帮扶机制,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建立由下沉党员、社工、网格员等组成的帮扶队伍,提供精准帮扶。依托“网格+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建立网格“民情台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智能分配服务资源,让居民足不出户办理大事小情。
二、深化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市容环境是城市形象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在城市发展中,深化市容环境的综合整治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必须构建长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努力,实现市容环境的持续优化与提升。一是强化精细管理,提升整治精度。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将城市划分为细密的网格单元,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专业的城管人员、环卫工人以及社区志愿者。明确各网格在环境卫生清扫、占道经营管控等领域的管理职责,确保城市管理无盲区,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迅速解决。同时,细化环境卫生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清洁规范,对道路清扫的频率、保洁的质量、垃圾收集与处理的流程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致力于根除城市管理中的顽固问题,打造环境优美的精品区域与示范性道路。二是汇聚多方力量,强化整治支撑。通过广泛动员,积极引导市民投身市容环境的改善工作,借助社区宣传和公益行动等多样化手段,提升公众对环境整治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激励企业担当社会责任,鼓励餐饮业、建筑业等与城市环境建设密切相关的企业积极参与市容环境整治。要进一步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积极社会氛围,从而凝聚起城市治理的磅礴力量。三是强化执法监管,确保整治力度。优化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对占道经营、违章搭建、非法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做到发现即处理。构建联合执法机制,促进城管、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执法合力,解决执法难题,确保市容环境整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建立完善的市容环境整治监督考核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整治成效,推动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内涵
持续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关键途径。一是加强价值引导,培育城市文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建设,开展主题街区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元素融入街道景观、店铺招牌,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同时,依托城市河流景观带、红色教育资源等,以“景观带+”“生活圈+”联动沿线住宿、餐饮、娱乐等资源,打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底色的亲子休闲、夜间集市、城市漫步等城市休闲体验场所。进一步打造公益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平,激励市民自发组织关怀孤寡老人、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培育市民的奉献意识。此外,构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专属在线平台,设立“文明随手拍”栏目,通过积分奖励体系,激励市民积极发现并记录身边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现象。二是传承津派文化,提升城市内涵。聚焦民俗文化等核心内容,系统挖掘津派文化的历史源流、人文精神及时代价值,为城市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创建标志性文旅项目,依托海河景观,举办系列音乐节活动,吸引更多高水平艺术团体,丰富演出形式。扩大“津派国画”等文化品牌的传播覆盖面,举办专项巡展,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融入津派文化元素,结合非遗展示、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打造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消费功能的街区。强化社区文化建设,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坚持“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突出群众主体性,实现“全民参与、全年不断、区域覆盖”。
【本文为2024年度天津财经大学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