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郭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室主任、教授),王文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五个必须”系统反映了当前深化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科学内涵,是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一、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也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定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这是对市场和政府如何更好结合的生动阐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由此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然而,市场并非万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外部性等问题,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弥补市场缺陷。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等手段,能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规范经营主体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公平正义。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二者有机统一、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方面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市场微观主体的经营决策,充分释放经济主体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强化市场监管,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二、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反映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要件,是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循环最基础的一对理论范畴。经济循环就是一个各类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动态运动过程。处理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需求牵引供给。一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同时也为新的生产创造需要,新的需求不仅提供了实现新供给所必需的内在动机,而且为新供给的创造指明了方向和要求。与此相应,供给创造需求。一方面,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首先,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材料和对象,没有具体的消费对象,消费过程无法完成。其次,生产不仅决定了消费对象的特定性,也决定了消费活动方式,从而完成消费。另一方面,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新供给通过其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新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动力。总供给作为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能提供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它反映了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总需求则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全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等。由上述辩证关系的论述可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得以稳定运行的核心条件。如果总需求相对总供给过剩,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反之则会出现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经济陷入衰退。因此,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改善消费环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推动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三、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处理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同时,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科技创新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培育新动能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水平不同,当前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备大力培养新动能的客观基础条件,如果各地区忽视当地实际情况而纷纷盲目开展新动能项目的建设,则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无效配置。在一些具备较好的传统产业基础,但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创新能力较差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着力点应是对于已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是稳定就业、保障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力量。许多传统产业当前面临着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但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可以对旧动能进行更新改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同样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和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二者相互补充,接续转换,以“双引擎”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因此,新、旧动能的培育和更新要依据各地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在创新能力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大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在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一些资源型地区,则应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应注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处理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是确保经济活动更加高效运行,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一方面,盘活存量是做优增量的基础。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资产,只有充分挖掘闲置的厂房、设备、土地以及低效运营的企业等存量资产的潜在价值,并将其及时投入到资产报酬率相对较高的领域,才能确保资产不断实现迭代和增长,从而形成更为优质的增量资产。另一方面,做优增量是盘活存量的根本目标。做优增量作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企业和新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积累形成大量存量资产,正是由于生产得到的增量资产不够优质,无法匹配当前日益升级的资产需求,因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导致其无法流通,从而严重影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想避免当前的存量资产逐渐陷入老化停滞、失去有效出路,存量的盘活思路就必须以产出先进、优质的增量作为根本目标,洞察先机、主动求变,才能赢得市场、谋求发展。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二者有机统一、互为条件,共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坚持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双轮驱动”。紧盯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资源聚合于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推动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创新生态。同时,要做好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五、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处理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质量的提升和总量的扩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提升质量指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大总量则指的是经济规模的合理增长。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没有总量的累积,经济发展无法实现质变。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的提高仍具有较大潜力,经济规模的显著扩大可以为改善民生、提高财政实力、稳定就业情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平稳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充足的政府财政支持正是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必要条件。因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仍需要更大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作为支撑。同时,经济质量的有效提升是经济总量得以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没有质量的依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难以保持。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而忽视质量的提升,会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低端化等。从长远来看,这些问题都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和形成,随着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加速推进,当旧的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趋于衰弱,而新动能却无法及时有力接续时,经济增长将会面临“引擎缺失”的巨大挑战。因而,未来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仍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其提供持续动能。因此,要坚持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双管齐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至产业链当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不断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逐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深入挖掘我国的消费和投资潜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推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以此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