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素娟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汇集民情、畅通民意,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的各项机制,对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进行民主参与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有助于最大限度汇聚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共识,确保党和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更好满足人民期待。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从民主参与主体的视角看,互联网扩大了参与的范围和规模,决策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政府部门的工作动态、政策执行情况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加以展示,有助于增强民主监督效能、优化民主决策质量。当下,通过互联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搭建与人民群众有效沟通的平台已经成为常态。例如,党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起草党的二十大报告过程中都设立有专门的网络意见征集渠道,显示出网上群众路线与现实政治的深度嵌入。又如,政务网站的“领导留言板”“网络理政建议书”,两会期间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网络端,各级政府网站互动、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等形式蓬勃发展。但是,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也使得民主参与面临碎片化风险,网络空间存在的回音室效应、虚假信息等问题,使协商对话面临着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回应不及时等诸多挑战。对此,必须继续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更便捷、监督更及时、回应更精准的途径。
持续推进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创新了人民民主的践行领域和工作形式,展现了技术与民主的良性互动,但信息鸿沟不会自动填平。大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小到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如何真正把群众“迎进来”,并将其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准确传导到有关部门,需要党政机关与网络媒体加强协同,统筹资源、完善平台,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一是制定和完善平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规范。明确信息发布、审核、处理、反馈等各环节的责任和流程,在议题设置、内容交换和信息流通等方面发挥平台优势,保障平台的规范有序运行,因时因势精准表达。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与融合。通过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将现代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与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从掌握的数据富矿中挖掘民众需求现状与规律,更快速地利用专家资源与智库成果,切实提升决策的质量。三是拓宽公众参与多元化方式。除了现有的留言、咨询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在线投票、问卷调查、民意征集等多种参与形式,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应适当整合网络问政平台,集中人力物力,搭建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综合性平台,促进数据资源集约共享,促进相关工作更加高效、规范、有序。四是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平台信息审核机制,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并通过提升加密技术、安全防护系统,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确保相关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增强人民群众对平台的信任度。
强化网络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础。反馈机制是民主实践的关键环节。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有关部门也要不断增强回应能力、优化回应机制,这不仅是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体现,也有助于推动权力运作的透明和公开。当前,政府回应不及时,“万金油”式的网络回应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尚未建立起充分、高效的反馈机制。对此,一是主动公开意见建议处理流程、进度与结果,通过提供更加便捷、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方式,帮助人民群众更有效地获取各类信息,更真切感受到通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实现维护个体利益。二是建立限时回应制度,加强重大问题回应督办工作,避免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石沉大海”。通过互联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需要自下而上的“反映”,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反应”。在这方面,各地应加强探索,如在官方网站开设针对群众诉求进行回应、解答和处理情况反馈的专属栏目,实现信息反馈真实、权威、高效。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各部门的网络回应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将群众诉求的办理量、办结率、满意度作为相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保证相关平台的有效运用。
持续提升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网络素养。较高的网络素养能够确保民众理性、客观地表达观点,精准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前,一方面,部分网络用户存在信息辨别能力不足、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情绪化表达和网络暴力等问题。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线上课程等多元方式,引导民众理性表达诉求。另一方面,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信息筛选能力、网络沟通能力、舆情引导能力缺乏的情况。领导干部必须正视新时代群众言论的变化变迁,主动聚焦网络,勤于、善于通过网络把握群众心声心愿,准确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既能从群众生活难点中寻找工作切入点,又能从群众“金点子”中提炼治理“新路子”。
打通虚拟到现实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反映问题可以在网上,但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标本兼治,主要还是在网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能停留在网络空间,绝不能只看帖子、回留言而不办实事。如何从“键对键”到“面对面”,最后走向“心连心”,是通过互联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必须面对的课题。一方面,明确责任划分机制,确定对口处理部门,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问题处理体系,避免推诿扯皮。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跟踪回访制度,形成完整的意见处理闭环,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寻找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以群众满意度评判工作完成度,实现“网络收集民意+职能部门联动处置+回应社会关切”的良性机制。(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