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绿色发展、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人民政协、中国之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友国:聚焦重点环节,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友国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点任务。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尽快实现突破性进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方面,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以财税、金融等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零碳园区建设。加强对纺织、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提升,为绿色低碳产业创造市场空间。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带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以积极稳妥降碳为战略重点。加快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将交易主体从电力企业扩大到其他碳密集型行业企业,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建立市场稳定机制。加紧推出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尽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同时,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快推进“三北”工程和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防汛抗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摘编自《经济日报》
【程志强: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总监程志强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国经济的显著优势,以更大力度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是依托供给优势,强化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支持新能源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利用自身优势,引导供应链之间、供应链与市场之间协调发展。二是用好需求优势,完善新能源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健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三是强化体制优势,健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聚焦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绿色能源消费、综合能源服务和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推动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四是挖掘人才优势,以人才队伍建设引领新能源关键技术创新。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与高端人才引进项目资金,通过项目资金着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并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在新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五是促进优势互补,全方位加强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坚持在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持续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在新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
摘编自《人民日报》
【徐永利: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显著政治优势】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徐永利指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人数众多、代表性强、联系广泛,注重运用协商民主程序汇集民意,能够发挥中国式民主智慧,凝聚协商民主力量,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制定政协年度协商计划,规范政协民主协商形式,完善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另一方面,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完善协商工作规则和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工作,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真正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让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协商的温度、民主的热度。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庆、范大祺:发挥“Z世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展示中国之治的重要力量】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庆、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表示,如今,“Z世代”已经成为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变革者,其创造力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应有的放矢做好面向中国“Z世代”的主流价值传播,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紧贴“Z世代”需求,了解他们关心什么。主旋律、正能量的内容需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来传播。同时,发挥“自塑”优势,根据海外“Z世代”的兴趣点,在垂直领域培育本土化青年“网红”,使其展现同龄人的亲和力,将中国价值与中国主张融入创作之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以中华文化为切入点,运用好数字媒介充分激活“Z世代”主观创造性,支持更多青年投身、创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鼓励青年在网络上积极发声,从青年人生活化、人格化的视角提供多元丰富、生动鲜活的信息,最终形成国际青年能够接受、喜爱的主流文化圈层。最后,“Z世代”自身还应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理性对话,避免在网络上使用强势的对冲式话语,以更加真诚朴实、平等尊重的姿态,与主流价值观内容同频共振、交融互补,更好服务国家大局。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