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晶(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古之学者必有师”,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关于教师教育,孔子最早提及“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后经孟子、朱熹、王守仁等教育大家阐发推衍,代代递承,不绝如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队伍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家精神因其鲜明的道德感召力、价值引领力、实践推动力,成为广大教师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指引,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道德感召力
“德不孤,必有邻。”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等方面的引领和关怀,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广大教师不仅应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知识传授上尽心尽责,更应该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上为广大学生树立崇高榜样,以高尚的道德人格、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吸引、感召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
“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广大教师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要主动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立足本职,履职尽责。为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坚持“博学于文”与“授业解惑”,做到“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涵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坚持“立德树人”与“德育为先”,做到“吐辞为经”与“举足为法”,自觉做好文化传承和培根铸魂,充分彰显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率先垂范,用家国情怀夯实信仰之基,在助力实现教育强国梦的过程中砥砺奋进,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价值引领力
“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正确价值导向的信道传道者,是美好价值理念的言传身教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统领育人方式变革,积极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增强教育的人文性、渗透性、体验性与探究性,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重视德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涵育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良好品德。其次,加强智育,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注重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此外,发展美育,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美学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重开拓创新 提升实践推动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过程实质就是“育人为本”的生动体现。教师不仅是理论的传播者,更是实践的现行者,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躬耕教坛,培根铸魂,不仅强化了教师的使命担当,更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是环环相扣而相辅相成的,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坚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教师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敢作敢为又善作善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笃实力行、挺膺担当。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要善于探索钻研,勇于开拓创新,争做广大学生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和引路人。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探索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突破上进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实践训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泉。另一方面,教师要做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科研工作者,力求把科研创新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动能优势,要以科研创新思维增强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乐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勇于探索新领域、新课题、新学科,善于突破陈旧固化的思维模式,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产出新颖、独到的科研成果,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教育家精神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属性,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教育家精神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道德修养,夯实理想信念,努力探求真理,勇于躬身实践,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