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生态产品、教育体系、现代物流、生态文明体制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璇璇: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璇璇认为, 必须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围绕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一重要目标,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教育资源的丰富,传统的继续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最终也必然以终身教育为发展目标。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是继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内在逻辑的延伸,生动体现了数字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具体来说,“泛在”既要求线上的泛在,表现为教育通过电脑、手机等学习终端广泛普及;又要求线下的泛在,表现为各类终身学习机构覆盖城乡、广泛分布。“可及”不仅意味着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时时处处都能够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也意味着突破成本限制,让学习者能够在经济上负担得起所需要的终身教育;还意味着有质量、有效果,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终身教育切实实现自我提升。让终身教育体系变得泛在可及,必须扭住教育数字化这个关键,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晶: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晶认为,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以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反哺乡村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打通双向转化渠道,实现良性循环,有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比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多方参与的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科学核定生态产品类型,明确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量化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建立起权责分明的生态产品保护、利用与交易政策保障体系。探索森林碳汇、竹林碳汇、湿地碳汇等实现跨区域交易的路径,加快开放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扩大增值收益空间;完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村民共富创收。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低碳、节能、清洁技术对乡村现有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一步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强有力的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商业、生态物流等新业态,对乡村观光旅游区、休闲娱乐区、民宿康养区等进行设施和功能方面的生态化改造,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仲华、陈宗波: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仲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宗波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原则,更需要不断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已确定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等重点工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改革。二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向基层延伸,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坚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颜少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颜少君认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紧扣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要求,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建设,布局“四横五纵”国内物流大通道。积极适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围绕拓展“陆海空网”开放通道,构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二是以服务实体经济和畅通经济循环为出发点,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加快物流数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级和服务创新,补齐专业物流短板,培育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挥现代物流联接生产和消费的作用,推动现代物流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三是围绕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适应扩大内需、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物流业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保障作用,优化城乡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分级配送体系,实现干线、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有机衔接、一体化运作,不断降低循环成本,提升循环质量。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