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面从严治党、社会治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未来产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桑学成、许江:以“五个体系”为架构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健全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并从健全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监管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五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桑学成、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许江表示,以“五个体系”为基本架构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既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也有具体要求。不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注重从领导制度的健全完善上保障“两个维护”,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中体现“两个维护”。不断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理论武装与实践运用、强党性与增本领相结合。不断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使制度建设与管党治党需要相适应、与党的各项建设相配套,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不断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责任格局。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培志:把握社会结构变化趋势,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培志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社会结构也在随之变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从就业结构看,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大量涌现,开辟了就业市场新空间,拓展了劳动者就业增收新途径。从人口结构看,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阶段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从收入结构看,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总的来看,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既有正面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我国社会结构调整优化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在领导力量上,建立健全党全面领导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在内容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参与主体上,明晰各方力量职责任务和权责关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及时跟踪研究社会结构变化,做好社会调查和预判,并坚持系统观念,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优化政策。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陶文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塑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指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论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强化、全面塑造。一方面,把握好理论创新的灵魂。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的诸多新问题,我们要自信自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塑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思想灵魂。另一方面,传承好中华文化的根脉。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保持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把握好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要务。我们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系统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论新实践,持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另外,夯实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精神的基础在物质。物质文明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发宽广,中国式现代化日益强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便拥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蓝庆新: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蓝庆新指出,未来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博弈的新赛道。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是我国顺应国际形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以“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全球优势,拥抱人工智能,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大有可为的前提是形成应用合力。着力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平台,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可控为前提,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开放创新合作网络,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高效转化。另一方面,基础是打造联动格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领军企业,以集群式发展推动未来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支持中小企业深度参与未来产业全产业链体系,扶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其在未来产业技术识别、市场应用前景判断方面的优势,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另外,还要注重强化发展效果。加大对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构建系统多元、技术领先、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标准化体系和服务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