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厚植古典文明沃土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理响中国】厚植古典文明沃土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作者:郭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贺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汲取古典文明滋养、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璀璨成就而熠熠生辉

  从狭义上讲,古典文明专指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的古希腊文明,主要因公元1世纪狄奥多拉斯等罗马作家主张模仿希腊艺术和作品进而推动“古典化运动”而得名。后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宣传和渲染而得到推广,最终在近现代希腊和美国的“文明溯源”过程中得到固化。事实上,古典文明不能局限于希腊古典时代,而是指古代世界各个文明,因为任何古老文明都有其经典文化艺术和制度,相应地都有一个对其文明发展和演进产生深远影响的古典时代。同时,古代世界各个文明既以本土发生为主,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例如,古典希腊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诸文明影响;而“丝绸之路”通过陆路和海路,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播到欧亚各地,既为其他文明注入了活力,也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吸收、容纳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持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古典文明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物质和精神成就,成为其身份标识,照亮文明进步的康庄大道。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发展出“重来生轻今世”的文化观念,创造出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建成了巍峨壮观的金字塔,修建了神秘莫测的大神庙,制作了经久耐用的莎草纸,创作出富含哲理的教谕文学作品。古代西亚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赫梯、米底、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等多个古文明。苏美尔文明发明和使用的楔形文字成为古代两河流域多个文明的通用文字。古巴比伦文明的历法、法典、文字、信仰、建筑、数学等,具有经典的西亚色彩。古代印度文明创造了印章文字和规划有序的大型城市,进而发展出梵文、种姓制度和佛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明了独具特色的汉字,传承着重史治史修史的优良传统,由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科举制度等,孕育出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并以强大生命力绵延发展。古希腊文明在神话、雕塑、建筑、医学、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都创造出杰出作品,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产出了“掷铁饼者像”“持矛者像”和雅典卫城这样的艺术杰作,形成了研究历史和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成为古代罗马和近现代西方文明不断追溯的源头。古典文明以其卓越的制度、思想、文化,穿越时空、绽放异彩,为后世提供了历史滋养和思想启迪。

  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发展

  古典文明从未隔绝,始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进行着交往交流交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赫梯、亚述、波斯文明,非洲的努比亚、利比亚文明等,相互之间长时间交往,既有和平贸易往来,也有武装冲突,既有文化交流,也有物质交换。他们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不仅加速了努比亚和利比亚的文明化进程,还先后出现了鼎盛的埃及、包含亚非多个文明的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也为古希腊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医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泛借鉴。比如,古希腊神庙中的大理石石柱样式就源于埃及,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古巴比伦的天文观测都深深影响了古希腊解剖学和神话体系。

  希腊文明经由亚历山大帝国,向亚洲、欧洲和非洲扩散,希腊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生成了新的“希腊化文化”。希腊化文化生成和发展的三个世纪,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公元前196年,古埃及神庙祭司为纪念国王托勒密五世对神庙的慷慨奉献而雕刻的纪念碑,用古埃及圣书体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古希腊文分别记录同一个内容,直接体现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共存与交流,也为1800多年以后法国语言天才商博良释读象形文字提供了素材。古希腊文与古埃及世俗体文字不断交流300多年后,于公元1世纪融合为科普特文。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也是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结果。罗马帝国几乎包括了欧洲大半、整个西亚、非洲北部的广大地区,客观上为人类文化在三大洲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对欧洲西部蛮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中华文明始终广纳外来文化之优长,传播自身文明之精华,推动人类文明之发展。中华大地是人类最早的农业产区之一,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黍为中华文明起源注入了物质动能,也在向周围地区乃至欧洲扩散的过程中,带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中华文明以包容万物的精神,使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本土化宗教信仰,并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此外,中华文明毫无保留地向朝鲜、日本、越南传播文化和制度,推进亚洲各文明发展,还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同时,中华文明将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民众的日常生活。文明交流互鉴既推动了各个文明自身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因包容和平而肩负使命

  中华文明基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理性认识,发展出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协和万邦的和平性,始终行进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今西安)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向西传播丝绸和文化,引进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汉时期,中国船队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丝绸换取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100多个与中国通使交好国家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带来世界各地的物质和文化,传播中国思想、技术、律法,甚至远达欧洲,大大丰富了欧洲文明内涵。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东南亚国家,抵达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系列海上探险。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尤其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中国人努力学习、消化、融合现代科技知识。无论丝绸之路还是大唐交流,无论郑和下西洋还是“西学东渐”,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一个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同时,在国际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推动世界各国付诸实践,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汲取中华文明历史精华,改革社会经济体制机制,主动走向世界舞台,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努力捍卫自身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置于更高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古典文明创造的辉煌成就、在自身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源源不断地为当今世界提供历史镜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使命,我们必须走向历史深处,深入研究古典文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把握大势,通过世界古典学大会、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等国家级高端学术平台,大力向国际社会传播科学准确的中华文明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讲述中华文明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卓绝努力,让中国古典文明不再遥远、不再沉默、不再抽象,让当今世界对中华文明不再陌生、不再误解、不再隔膜,化解冲突、凝聚共识,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携手共进,解决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全人类共享文明繁荣发展的美好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