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徐峰(河南农业大学)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主题,发展的根本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民心,也是最大的政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同时强调必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论断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补齐民生短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之基。均等化和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持民生稳定的重要基石。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作为迫切的民生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多个维度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确保民生保障网更加牢靠。首先是合理分配、均衡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其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扭转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公共服务模式,推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形成社会、市场结合的多元供给方式,有效缩小区域、城乡、群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最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确保各类人群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的覆盖力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可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守住特殊群体特殊关爱底线,兜牢民生社会救助保障网。
构建科学的分配制度和公平的发展环境,激活民生之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指明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表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将贯穿改革的始终,凸显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价值取向。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体系,实现分配公平。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关系民生利益,是改善民生的核心要素。为此,要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协同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作用,充分利用三次分配,完善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控机制,构建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破除城乡发展的二元壁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格局,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铺就共同富裕的“民生底色”。另一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空间和人生出彩的机会,公平参与各种竞争,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个人最大潜能,激活民生之源,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多样性和包容性,享受民生共享的红利。
实现高质量就业,夯实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量大,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一直面临巨大压力。应以“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为原则,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重大主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不断纾解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难题。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趋势,建立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岗位信息、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监测和预警,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市民化。举办创业报告会,开设“创业指导室”,开通创业微信公众号,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提供创业机会。加大对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针对性的就业帮扶计划,保障就业成功率。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着力构建“互联网+就业”平台,营造社会、政府、企业、媒体协同的就业氛围,保障就业公平,实现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使其感受有厚度、有温度的民生。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民生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通过“对症下药”,提升关涉民生的养老、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将为民生共享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经济基础。第一,优化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推进产业重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进而增加有效供给,带动经济发展,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第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供给能力。金融机构要加强投入与开发,探索多种金融合作模式,扩展证券、信托、期货、保险等新型金融组织种类;优化融资途径,开发多种类综合产品,满足农村市场需求,提高偏远地区服务覆盖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第三,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鼓励社会参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健全各种共享发展制度,以普惠性共享为根本,将共享发展贯彻到每一个民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