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系统深刻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也成就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得以实现中国经济学的“术语的革命”就是这一实践过程和理论创新的集成,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顾海良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和“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两大理论基石,阐明了生产力形成新的质态的“巨大潜能”,阐明了新质生产力对“总体跃升”的强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成为新质生产力思想内涵、学术意蕴和理论特征的极其丰富的来源。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使得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都获得了新时代的“可靠的根据”。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的内在动力引发社会生产力的新的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据。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来推动和支撑。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是新发展阶段中一个动态的、积极有为的、始终洋溢着新质生产力生机活力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标识和验证。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式现代化也在新质生产力势能和潜能的迸发中尽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光辉。【详情】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产生于高质量发展并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的新的生产力理论,需要从学理上进行阐释,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出发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论述。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彭莹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新质生产力要求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新旧社会的更替代谢,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首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新型生产关系要求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随着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越来越难以用公有制或私有制界定,而趋向于社会所有制。数据确权是数字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数据生产力以及新型产业形态下,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都需要不断变革适应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其次,从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新型生产关系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社会不同成员团结协作,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深化国际合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最后,从分配关系上,新型生产关系要求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详情】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要依托,从任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方式、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积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产业生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围绕新兴前沿方向,拓展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五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千行万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六是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详情】
数字经济赋能,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秦开强、杨洋在光明网学术频道撰文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推动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积极应对,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加强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快积累与优化数据要素,夯实新质生产力新要素支撑。一是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二是培育新型数字经济劳动者队伍;三是加快数字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其次,加快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助力新质生产力新技术发展。一是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突破、转化和扩散。再次,加快数实融合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二是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三是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最后,数字化变革赋能社会全方位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优化。一是建设智能高效数字政务;二是建设普惠便捷数字社会。【详情】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美平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各类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的机械唯物主义做法,也要防止出现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主义做法,要根据各地区、各产业的已有基础,在全面审视区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循着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不同地区的空间成长规律,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地区具体布局,通过分区域施策、分产业施策,因地制宜统筹各类产业发展。比如,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能源基地、粮食基地、生态保障基地,其中,军事重工业是国家的“大国重器”。高科技军工产业是确保中国经济高质量安全发展的根本保障,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都离不开高科技军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科技军工产业。再比如,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对于辽中南地区,以高端钢铁工业、造船业、机械工业为重点,形成关外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京津冀地区和沪宁杭工业基地而言,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大飞机、高铁、量子通信业、工程机械、生物制药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是这两个地区的首选。珠三角地区是我国轻工业生产基地,轻工业与居民消费关系紧密,智能化、数字化、多功能化的先进轻工业的发展是重点。由此,要积极发展各地区特色民用高精尖先进制造业。【详情】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