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技术、服务性消费、经济回升向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孙晨光:奋发有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晨光指出,以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指引,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基调提信心、以更加协调的政策组合谋发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促落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基调提信心。2024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深化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表明了中央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的信心与决心。其次,以更加协调的政策组合谋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表明,2024年需要以更加协调的政策组合谋发展,统筹考虑不同政策的调节特点与调节功能,使它们在最佳配合方案下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这一要求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最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促落实。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不折不扣抓落实,要求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以坚定的信心、笃定的态度、彻底的行动、主动的作为抓好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要求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对党中央的号召有迅速响应力,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有快速执行力;求真务实抓落实,要求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需要和根本利益出发,科学、精准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动真碰硬、务求实效,常抓不懈、抓出长效;敢作善为抓落实,要求各级部门、领导干部既要有敢作敢为的担当,又要有善作善为的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家刚: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更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陈家刚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思想来源,形成发展于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壮阔历程,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有根有源有传承,是我们党不断推进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体现了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一是深化对民主发展道路的认识。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更加坚定走符合国情的民主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也倡导和支持各国自主选择本国的民主发展道路,共同推动人类民主事业不断进步。二是深化对民主本质属性的认识。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价值指引民主实践运行和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实践运行和民主制度建设促使民主价值落实落地,民主制度对民主价值和民主实践予以支撑和保障,民主价值、民主实践、民主制度实现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体现、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属性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三是深化对民主功能作用的认识。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民主功能作用的认识,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凝聚共识和力量上彰显更大功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动能和保障。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推进民主政治实践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要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阐释,充分揭示其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世界价值,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更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子曦:破解“数字化孤独”,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刘子曦指出,“数字化孤独”本质上是网络社交在人们情感结构上的投射。这种由图文符号与信息交互构造的网络社交只是产生一种碎片化的浅度连接,与生活世界中由在地关系、群体协作、社会活动交织出的人际网络彼此疏离,从而促生了一种孤独的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指向当代青年群体社交形态的三个特点。首先,当代青年群体沉迷于线上交往的狂欢,但缺乏线下的聚合与沟通。其次,青年群体透过数字化形象与他人进行交往,却也因此陷入对数字他人的信任危机。再者,青年群体对大规模的浅层交往抱有期待,却在寻找“亲密陌生人”的过程中屡屡失望。“数字化孤独”映射出当代青年的社交困境,背后涉及到的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一方面,相较于面对面交往,互联网上建立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均等的“点赞之交”,大量无差别的数字关联替代了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对于人际关系边界的强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数字关联进一步转化为深度联系。同时,社会的快速变迁制约了深层社交关系的建立。可以说,青年群体的“数字化孤独”是数字技术全面入侵社交生活的产物,因此破解“数字化孤独”本质上就是探讨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使用者发挥能动性来界定社交媒体与自身的交互方式,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使用方案,在抵达虚拟世界中的“远方”后,仍对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附近”保持兴趣,在拥有了即时通信技术之后,仍然记得如何去思念一个远方的人,触碰一个近处的人。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施志源:推动服务性消费提质增效】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施志源表示,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需求,而扩大服务性消费则是当前扩大需求的重要抓手。应当树立科学的服务性消费理念,繁荣发展服务性消费行业,充分挖掘服务性消费的市场空间,不断丰富和发展服务性消费项目的类型与品质,健全服务性消费监管体系,推动服务性消费提质增效。首先,激发服务性消费市场活力,是服务性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加快推进“服务性消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二是注重提升服务性消费项目的文化内涵,把传播先进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服务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三是注重结合乡村振兴打造消费性服务品牌。四是注重结合城市人口新特点激发消费性服务市场活力。其次,激发服务性消费市场活力的同时,应当着力推进服务性消费提质增效。在这一过程中,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理性消费理念、文明消费理念、安全消费理念是重中之重。此外,实现服务性消费提质增效,规范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关键环节。一是要健全监管统筹协调机制。二是要完善监管标准体系。三是优化监管手段。四是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一鸣:抓好着力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时,提出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这三方面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着力点。一是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增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当前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尤为重要。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包括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切实回应民营企业关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业,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二是防范化解风险。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改善整体经济运行尤为重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对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缓解房地产压力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已经在部分地区试点债务置换等化债措施,同时也要促进地方通过盘活资产等举措化解债务。下一步要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形成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三是改善社会预期。改善预期要切实回应社会关切,既要政策发力也要改革加力,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社会关切的问题。同时要消除杂音噪音,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